《茶界中国》经过了三年的精致打磨,由江苏卫视推出,是一部讲茶文化的商业纪录片,也是一部抒写中国茶人对茶的喜爱,有着民族自豪感和挚爱之情的纪录片。
《茶界中国》介绍了凤凰单从、茉莉花茶、铁观音、太平猴魁、黑茶、白茶等(我只看了两集)。
片中有些金句,颇为精妙。
食材与茶叶,聚首相逢,味蕾神经间,口感碰撞。茶叶沁润每一处细节,融汇司空见惯的日常点滴。
只有经历如此的千锤百炼,才能激活真正的松烟香和桂圆味。如同八卦炉内巽风之位。烟熏火燎,看似灾难性的劫数,却练就出正山小种火眼金睛般的味道。
采茶工一如迁徙的候鸟,在春山凝翠,茶青淡黄时出现,满脸写着人间烟火,世情风俗。
苔藓蔓延,流水淙声,谁握住了地平线上的茶树,谁就能把最美好的味道,统统揉进这一整个的春天。
千百年古树,指引着最久远的源头。清明前新芽,孕育出最鲜嫩的口感。过去与现在相逢,古老和新生对话。人追随着古树,十年一日的梦想,朝圣之旅。茶因人的召唤,跨越时光,历久弥新。古树与新芽,滋味让人和茶的宿命,变得不朽。
记得,在劲松住时,那时每晚新闻联播后,父亲会与我有半小时的聊天时间。那年父亲刚从杭州出差回来,说是带回来杭州的龙井,父亲便冲泡了两杯。
在圆肚型的玻璃杯中,茶水清靓,汤色嫩绿,青绿色的茶叶竖在杯中,像一个个绿色的精灵在杯中跳舞。
浅浅呡一口,满口清香。再品,有甘味回味余久,一直甜到了喉咙。
茶为君,水为臣。盖杯蕴香,茶水涵香,杯底留香,三香合一,方为上品。
那时,我正在准备期末考试,与父亲聊过半小时后,便回自己房间温书。
那一晚,神情异常清醒,两门功课,交替温习。不知不觉,东方已经破晓。我为父亲做了早饭,吃过早饭,便搭父亲的车,赶往学校。
那天的考试格外顺利,高等数学解题思路清晰快捷,政治经济学回答问题才思敏捷。
当晚,我和父亲说起,昨晚的那杯龙井,让我一宿未睡。父亲笑笑说,小和尚就是命苦,没福气品尝精品。父亲又说,以后晚上还是少喝茶为好。
父亲是习惯说我“小和尚就是命苦”的,这或许是他的口头禅。
那晚,我喝过的龙井是最好的龙井。后来我多次到杭州出差,也买过多次龙井,或是有友人赠送。但都没有那晚的龙井好喝。
据说,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处于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灵隐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逐渐盛行,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杭州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华初显。此时,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
但是,有茶农说,龙井茶只是一小块地种之,围绕着那口水井,那一小片地种出来的龙井茶才是最好的。
“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有人说这是东坡先生的诗,也有说不是的。不管怎样,已过千年,茶还是当年的那片茶,孕育出来的,也依旧是那种迷人的口味!
白云峰,谷雨前,龙井上市,此时的茶,口感最是醇厚回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