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读后感

《“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读后感

作者: 丁丁与丁当 | 来源:发表于2019-09-30 23:43 被阅读0次

一、核心观点

《“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是一本有趣的书。

从我记事起,经济学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门学科,毕竟它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作为璀璨的明珠”,也是诺贝尔奖在社会科学中唯一授予的学科。

然而,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一批学(主流)经济学的人,却开始质疑经济学,尤其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即理性是有限的,人不是单纯的经纪人,而是社会人。由此诞生了行为经济学。

此书的作者理查德·塞勒就是行为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并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和他亦师亦友的卡尼曼教授,以心理学和经济学跨领域的研究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卡尼曼的书《思考,快与慢》,近几年也是十分畅销。

初读此书,我对其中的观点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已经或多或少接触过行为经济学理论,比如《魔鬼经济学》系列,以及平时阅读到的一些文章。然而,按照塞勒博士的书写,回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想象,行为经济学质疑“经济人”这个基本假设,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风险。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开始,“经济人”假设如同股市技术分析三大假设一样,若是这个前提假设是错误的,那么由此推演出的结论必定是错的。因此,质疑“经济人”假设的经济理论从业人员,必须冒着巨大的学术风险,忍受着铺天盖地嘲讽前进。

年轻的塞勒,受到卡尼曼教授的启发,以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其中。他发现,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决定与经济学家假设的标准理性模型相去甚远,换句话说,人们的行为并不理性,甚至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是“错误”的。比如,你有两个选择:一是有100%概率损失200美元;二是有50%概率损失400美元,有50%的概率一分钱也不损失。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这个问题再变化一下,你有两个选择:一是有100%的概率获得200美元;二是有50%的概率得到400美元,有50%的概率一分钱也不得到。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按照经济学的标准模型来说,无论是选项一还是选项二,都是等价的,不存在优劣,然而结果却是比例悬殊。

通过许多有趣的实验和推演,塞勒教授提出了禀赋效应、心理账户、行为金融等理论。基本的核心观点可以归结为一点:理性是有限的,人不是纯理性人,而是社会人,决定人们决策的不仅仅是经济理性,更重要的还有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心理因素。

至于统治世界的市场经济,塞勒教授只能耸耸肩,人们选择市场经济,并不在于它完善,而在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这句话,让我想起来丘吉尔的那句名言:民主是最坏的制度,但其它已尝试的制度更坏。

二、任重道远的自我控制

如今的世界,或者说,成人的世界,诱惑无处不在,自责也如影随形如蛆附骨。

比如,这个月计划减肥3公斤,制定了运动计划、饮食菜单,甚至和朋友打赌一顿大餐,月底却胖了3公斤。

又比如,周一的时候计划每晚花2个小时阅读,躺在沙发上不知不觉刷着手机到了深夜。

循环反复,深恶痛绝,不亦乐乎。

塞勒教授遇到一个例子:他请朋友们到家里吃饭,开饭前大家在客厅聊天,桌子上放着一碗腰果,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吃腰果,有朋友开玩笑“吃腰果都快吃饱了”。塞勒教授提出,为了不让腰果影响食欲,他要把腰果藏到厨房里。大家觉得这个主意很好。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为是没有意义的。

经济人:为什么要拿走腰果呢?

普通人:因为我不想再吃了。

经济人:既然你不想再吃,为什么还要费事儿把它拿走呢?你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吃就行了。

普通人:我拿走那碗腰果,是因为如果它们还在那儿,我就很可能忍不住再吃一些。

经济人:如果是这样,就说明你其实想多吃点儿腰果,所以拿走它是愚蠢的行为。

在经济人看来,拿走腰果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是不经济的行为,因为你还要耗费额外的资源。但是,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为了让自己早晨能够从被窝里爬出来,把闹钟放在自己伸手够不到的地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愚蠢的行为。

腰果的例子,和“周六晚上在回家路上抵挡不住酒吧诱惑的工人”是一样的,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工人拿到薪水最好的选择的购买食品和为孩子交纳学费,而不是去酒吧挥霍一空。经过研究,穷人在消费时比富人更迫不及待。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些迫不及待的穷人的消费行为是不合理的。但是,你无法忽视这些“错误”的行为。要解决这些“错误”的行为,需要的是意志力。

而在经济人假设中,人们都十分睿智,能做出理性的预测,还有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确保最优方案的执行。

糟糕的是,普通人不会拥有爱因斯坦那样的大脑,也没有苦行僧般的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经常遇到失败,用经济术语表达就是“对未来消费进行贴现是一个错误”。

正常的普通人,他们有激情,欠缺长远眼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史为鉴是很好的办法。荷马史诗中讲述了奥德修斯和塞壬女妖的神话。

故事很简单,没有哪个水手能够抵挡住塞壬女妖美妙歌声的诱惑,但那些被歌声吸引驾船驶向岩石的水手最终都难逃一死。奥德修斯既想亲耳听听她们的歌声,又想活下去,有什么好方法呢?

他设计了一个包含两个步骤的计划:第一步是确保水手们不会听到塞壬女妖们的歌声,所以他用蜡封住水手们的耳朵。第二步是让水手把他绑在桅杆上,这样他既能听到歌神,又不会因禁不住诱惑而送命。

奥德修斯选择了所谓的“承诺策略”:他限制了自己的选择,以防止自我毁灭。这就像拿走那个装腰果的碗一样。

后来,塞勒教授提出了计划者和行动者的概念。

因为,进行自我控制, 意味着冲突,两个自我的冲突:一个是具有前瞻性的“计划者”,他关心未来并且有很好的打算;另一个是不顾一切的“行动者”,他只活在当下,开心就好。

作为“计划者”和“行动者”交织冲突余一身的普通人,要让“计划者”成功影响“行动者”的行为,可以用奖惩措施和强制性措施来限制行动者的选择。比如,把装腰果的碗拿走,把闹钟放在床的另一侧;当未达到自律的“计划者”时,引入“监督者”,依靠他律逐步加强自身的意志力。

想起了自己减肥期间的三件事。

第一,坐在桌子边,筷子就不会停下来。于是,每次吃饭的时候,夹好菜跑到一旁吃,吃好就收。

第二,把房间里所有的食物清空,只留下矿泉水。有次半夜饿醒,硬撑到黎明才出去吃早点。

第三,和一个好朋友约定,每周晒一次体重,未达到预期目标的,罚款,下次依然未达标的,加倍。

确实,依靠这些强制性措施和奖惩措施,减肥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

遗憾的是,昙花一现,就像一哥们两个月减了25公斤,只为了一句话“你瘦20公斤,我就和你好。”

自我控制,任重道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ph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