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道德经》,第一章 天地之始

学习《道德经》,第一章 天地之始

作者: 娴雅君 | 来源:发表于2023-01-27 19:35 被阅读0次

    百度百科:《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直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竟,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  第一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文学习网译文: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听国学大师曾仕强讲《道德经》的摘录: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而应该追述道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当时没有文字,他没有办法用文字说明,只好一画开天。这一画,现在叫做符号,而当时被叫做“象”。

    这影响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人,非常地执象。人们很迷这个像,看天为天象,看地为地象,看人为人像。老子看到这个状况,他感觉道,如果再这样执象下去,人们就会被象困住,没有办法向前进。

    他决定破象立道。但他又担心人们会执道。

    “道可道,非常道”。“非常”有警告的意思。让大家不要“执道”。

    “道”代表宇宙万象,“常道”就是恒常的道理。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

    名可名,非常名。

    “名”是名称,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现在不要受它的影响。“常名”就是没有局限性的名号,即,万物的自性。宇宙万物有共同的根源,即“本体”。

    老子说“天道”,孔子说“人道”。天人合一。老子是从“天道出发,走向人道,孔子是从“人道”出发,走向”天道“。目标一样,把《易经》的“道”宣扬出来。

    《道德经》的源头是《易经》。《易经》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开了一个易门,即,阴阳易之门,“道德经”开了一个道门,即有无道之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始是开端,是本源;母是生化万物的动力。一切一切的总根源是“无”,而“无”可以产生万物,这需要靠“有”,如果没有“有”就产生不了东西。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是要站在“无”的立场上想事情。常常本以无,去看宇宙万物的变化,可以做得到。常常本以“有”去看宇宙万物外部的变化,也可以做得到。

    ”观“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透过精神来体验。用眼睛看是“见”。透过精神来“观”,比用肉眼“观”要透彻得多。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跟“无”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从“道”里出来,给出的两个不同的名号。“有”跟“无”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对待。彼此会互动、变化。对立就僵化了。

    “无”是一个名称,“有”也是一个名称。它俩不是对立的。

    玄之又玄,后面的“玄”是用来否定前面的“玄”。

    众妙之门。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形象,这个“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众妙之门,为天门,似有又无,似无又有。向内观可以观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道用之妙。

    曾仕强老先生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句话的标点应改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我觉得不妥。

    这句话并不像他讲的那样仅仅表达了“有”和“无”是相同的。而是讲了“有”与“无”是同出自于“道”,也就是来源相同,名称不同而已。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尽信专家、名人或大师,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学习。

    《道德经》的原文有很多版本,每一种版本的标点都不一样,暂且以这种为准进行学习,对于这段文字的译文也有很多,我在比较各种版本的译文后,选择一种自认为比较合乎义理的译文,附在每一章中,并表明出处,为今后做参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道德经》,第一章 天地之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sx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