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极简书法史》读书笔记(十四)

《中国极简书法史》读书笔记(十四)

作者: 雨沐wz | 来源:发表于2019-03-23 12:56 被阅读0次
    卫夫人《笔阵图》之一。译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宋朝名书家多能做草书,远宗晋人草书, 近法唐人狂草。作者认为,宋人草书,只有黄庭坚占据一席之地。

    6 黄庭坚草书

    宋朝草书风气之盛, 不减唐人。 但黄庭坚曾经批评: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 但弄笔左右缠绕, 遂号为草书耳。 ”(《山谷题跋》 卷八“跋此君轩诗”)

    黄庭坚(山谷, 1045—1105)是江西修水人。 他批评变法扰民, 与苏轼同属倒霉的“元祐党人”, 50岁以后一直贬官流放, 死在边远的广西宜山。 文学上, 他受到苏轼的提携, 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黄庭坚写诗好用典故, 不肯作寻常语,可谓“宁字不工而不使句俗”(《山谷题跋·题意可诗后》 ) 成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后与苏轼齐名, 人称“苏黄”。 黄庭坚推崇苏轼的书法, 但苏轼天资高, 疏于临池, 书写之事, 凭学养, 恃才情, 偶尔作草书。 而黄庭坚苦心研习草书, 终其一生。

    宋朝黄庭坚草书 《花气诗帖》

    《花气诗帖》为今草,带行书笔意,面目晴朗,锐气很盛。黄庭坚自评中年时写的草书,“笔意痴钝, 用笔多不到”,作者认为《花气诗帖》大概属于此类。

    草书长卷《李白忆旧游诗》 、 《刘梦得竹枝词》 、 《诸上座帖》 , 笔姿瘦劲奇倔, 虚笔实笔, 曲线直线, 交相映发, 用长长的线条织成的形体, 或横或纵、 或大或小、 或疏或密, 各有姿态, 字与字之间的牵引之笔, 仿佛“清涧长源, 流而无限”。

    草书长卷《李白忆旧游诗》  局部

    黄庭坚写大字草书, 长笔画时见颤掣之状的“颤笔”(“战笔”) , 这种涩势写法, 行而不滑, 留而不滞, 避免笔画浮滑。

    《廉颇蔺相如传卷》

    《廉颇蔺相如传卷》 是黄庭坚的精心之作, 笔画圆劲凝练, 极有力度。 有的笔画, 仿佛是摇曳而出。他很注意表现顿挫争折的笔姿, 圆劲中含着涩势。 黄庭坚更在意结字的疏密变化, 往往将几个字集结成紧密的字群, 为了字字顶接, 把纵斜之笔写成横笔; 字群之间, 又故意拉长某些笔画, 既保持笔势的连贯,也形成大块的空白, 与密集的字群形成虚实黑白的反差。 各字都有朝揖向背之势, 造成不同方向的倾斜,使得行款错落摆宕。 这些, 也留下他精心营造的痕迹。

    黄庭坚草书,尽力表现线条的圆劲和盘曲,有些字他采用行书笔势,似是狂奔途中骤然减速。

    黄庭坚钻研草书达三十余年, 自道心得是: 草书古法“与蝌蚪篆隶同意”。 他自信: “数百年来, 惟张长史、 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 苏才翁有悟处, 而不能尽其宗趣, 其余碌碌耳。

    作者总结:怀素的狂草, 笔势一泻而下, 无遮无拦, 应手千变, 不假思索, 有一股随势生发的豪放。 黄庭坚写狂草, 并非放笔奔逸, 故形狂而势不狂, 此种苦心经营的草书, 可谓理性的狂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极简书法史》读书笔记(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ts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