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汉朝篆书
汉承秦制, 以吏治事, 文字书写亦沿袭秦朝。 西汉选拔吏员, 课试的项目之一是书写“八体”。八体前面有提到,忘记的同学回去复习哈,这里不多说。
西汉篆书《张掖都尉棨信》是通行关禁的幡信, 写在红色丝织品上, 行款类似汉印。 棨信当是挑在竿上的标识物, 字大形长, 每字长约8厘米, 却用小笔书写, 端庄规整, 是当时标准的小篆体。
西汉篆书《张掖都尉棨信》 东汉时期《袁安碑》汉朝小篆还见于瓦当,货币文字等。发挥了小篆“随体诘屈”的优势, 字形不再是长方形, 线条盘曲如图案, 演化为一种装饰性的美术字样。
4 三国两晋南北朝篆书
北方的曹魏政权正始年间(240—248) 刻立的石经碑 ,用古文、 小篆、 隶书三种书体书刻儒家经典著作, 名为《三字石经》 。 其中的小篆书, 笔画细劲, 结体整饬, 字形修长, 与秦篆略有不同。
南方的吴国政权, 在天玺元年(276年) 书刻了《天发神谶碑》 和《禅国山碑》 , 皆用篆体, 但书法样式颇有不同。
《天发神谶碑》 的篆书形态, 特点有三: 方厚、 尖锐、 劲折。 视觉上, 方厚具有体积感和厚重感, 向下的尖锐有刺入的动势, 劲折使人联想到“如折古刀, 如断古钗”, 有一种雄强的力量。
5 唐朝篆书
唐朝篆书出现了复兴的景象,一些以楷书著称于世的大书家, 如欧阳询、 颜真卿、 徐浩、柳公权, 都能写一笔中规入矩的篆书。 殷仲容、 史惟则、 梁升卿皆唐朝隶书名家, 兼工篆书。
唐太宗亦曾用篆书题写碑额。 唐朝刻碑, 碑文偶尔也用篆书, 而碑额往往用篆书题写, 欧阳询篆书《九成宫醴泉铭》碑额, 柳公权篆书《圭峰定慧禅师碑》 碑额均可见到。
唐朝著名篆书家当数李阳冰和瞿令问。 李阳冰篆书《滑台新驿记》、 《怡亭铭序》 , 笔画带圆见方, 很劲健。
滑台新驿记6 宋元明时期篆书
宋朝书家偶尔作篆书,大多限于门榜题额之类, 存世的篆迹较少。
宋朝以来, 书家往往长于楷、 行、 草三体, 疏于篆书。 即使一些书家留意篆书, 却以失真走样的字书、 传刻的帖本习篆, 故不明作篆的古法, 用笔往往挑踢顿挫, 所以笔画不能沉实, 结构不能弥满, 徒具篆形体而已。
7 清朝: 篆书书法的复兴
乾隆嘉庆年间, 考据学兴起,崇古势头十足, 洪亮吉、 孙星衍、 钱坫 是当时善写古篆的佼佼者。
平民书家邓石如(完白) 善作篆书 , 铺毫行笔, 稳稳导笔, 疾徐微变, 节奏有致。 舒展自如的笔画, 转中带折, 笔笔浑厚。 结体平正中见错落, 紧密中见疏放, 参差与整肃, 相互映衬。 字形纵长, 凝然有姿态。(全是术语哦吼吼)
清朝后期, 吴让之、 杨沂孙、 徐三庚、 赵之谦都是擅长篆书的胜手 , 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邓氏的启发和影响, 又能各开生面。
篆书部分因为了解甚少,评论亦浅。明天开始下一章隶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