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间故事
魏晋贤士柏岩风(一)

魏晋贤士柏岩风(一)

作者: 襄楚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16:52 被阅读63次


魏晋贤士柏岩风

----竹林七贤的白话故事

三国末期,“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将帅殒命,人才凋零,后宫逐渐被宦官掌控,蜀汉政权难以维系,飘摇欲坠。

东吴孙权继孙策之后,先后执掌东吴水军大都督的江东四英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因政见不一,难堪大任,虽然号称东吴五君的诸葛瑾、顾邵、步骘、严峻、张承,他们都得到了吴主的器重,当时人对他们评价也颇高,但是终究抵挡不了曹魏政权势如破竹的凌厉攻势,缺乏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才,难掩颓势,一蹶不振。

曹魏内部,前期由于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号称“曹魏五谋臣”尚在,这些天下精英的忠心赤胆,运筹帷幄至精至妙,机谋变化合规合矩,居中调动职责有度,有力地促进了曹魏势力的成长与巩固。但是,后期由于司马懿独断专行,大肆擅权,双方各自扶植力量,安插亲信,明争暗斗。一时间,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刀光剑影,剑拔弩张。

朝野动荡,官场结党营私,争名夺利,蝇头小利,锱铢必较,拜倒在孔方兄的门下。附炎趋势成风,阿谀奉承泛滥,卖官鬻爵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无中生有,搬弄是非,落井下石,残害同僚的恶风盛行。官府却以名教礼义教化,欺骗愚弄。

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腐化堕落,价值观是非观混淆视听,笑贫不笑娼,中华几千年道德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世风日下。在这个社会动荡的大格局中,人人自危,噤若寒蝉。

久乱思治,民心思安。历经苦难的人们,在竭力寻找梦中的乐土,无争于世的桃花源,理想的净地,战争的避难所

一群有思想、有抱负的贤士,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应运而生。在太行山南麓的修武县云台山百家岩,就成为了他们赏心悦目的理想乐园。

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为伍,定为禽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关键是看与谁同行。

他们自觉抱成团,依竹搭舍,以酒会友,以文会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团体----魏晋竹林七贤。

他们分别是阮籍,嵇康,山涛,阮咸,向秀,刘伶,王戎。

 他们或呼啸于松涛山林,或徜徉于清溪湖畔,或吹箫于亭台楼阁,或跣足奔跑于峰峦山巅,或沉溺于旑旎的峡谷,谈诗作赋,讴歌山水自然美,崇尚自然清静,无为而为,逃避政治漩涡,远离官场黑暗,探索出中国山水园林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发祥地,演绎出一曲竹林七贤的美谈佳话。

一、天门瀑布歇脚地,正是嵇康打铁处

公元262年的秋天,修武县云台山百家岩。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眼望处,高约180米的悬崖峭壁,东西横跨1000多米的通体赤红的峭壁,宛如鬼斧神工,直立面前,如同一扇天门,矗立人间,号称天门赤壁。天门赤壁上端,天门瀑布银瀑高挂,自天而降,恍若银河落九天,蔚为壮观。

天门瀑布不远的南边,山清水秀,处处有流泉,步步有青竹,一派迷人风光,走近处,隐隐约约有“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从深处传来,如磬如钟,如鼓如钹,传入耳膜,令人耳目一新。

穿过通幽曲径,轻抚额头探头探脑的竹梢头,青竹掩饰之中,有三间草庐。草庐前,种有一棵手腕粗的弯脖子柳树。

一个不大的庭院里,摆放着石几、石凳,石几上放里一个铜茶壶和几个陶瓷碗。

草庐前搭有一间茅草棚,原来是一处铁匠炉。

处面的一墙角处,已经劈开的薪柴堆放成两三垛,象个小山似的。

铁匠炉也就是“打铁铺”。而这间铁匠铺只是一间破房子,里边的一侧,摆放着打铁的工具,另外一侧则是打锻好的一排排器物,摆放的整整齐齐。

屋子正中放着一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

屋子里,两个约莫小三十的两个人。年纪稍微年长的一个在打铁。只见他左手握着烧红的铁器,或左或右,或侧或立,或前或后,在大铁墩上不时的翻动。右手拿着一只约有十多来斤的铁锤,上下舞动,砸锤落时发出“叮”的一声,敲锤落时发出“当”的一声,随着右手起伏,有节奏感的美妙韵律,就在山前空谷中荡漾。

年轻的那个却是用手一前一后地拉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

不时地弯腰低头看一下火势,添薪加柴。火势上来以后,就会腾出手来打下手。手握大锤帮助年长的进行锻打,加快打锻速度。

    要锻打的铁器在火炉上烧红以后,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年长的师傅掌主锤砸下。师傅要凭目测的丰富经验,左手握铁钳,不断翻动铁料。右手则是紧握小锤,在锻打过程中,先将坚硬的铁块变成不同的形状,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尖,再打造成为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锨、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爬钉、门插等。

自古有言:人生行当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因为撑船的行当,需要在大风大浪之中航行,随时都有翻船丧命、葬身鱼腹的危险。

打铁的行当,则是日日夜夜在火炉旁边忍受炎热煎熬,活着就如入在地狱里遭受磨难。

卖豆腐的营生,则是三更躺床五更起,披星戴月,象个戴着蒙罩、拉套磨磨的小毛驴一样,每天转个不停,辛勤工作,却仅仅能换来糊口的菲薄小钱。

打铁在三个苦行当中位居第一位,可见其难度。所以,后世的人们,把打铁用来表示和自己一起受过苦的人,形容两个人关系紧密,就形成了现在所说的“铁哥儿们”。

而这里打铁的两个人都不觉得打铁有什么苦的。因为他们心中是平淡的,在这里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

一批活儿赶制出来,年长的从铁匠铺里走出来,径直走到庭院的石几旁边,端起半碗凉茶,一饮而尽。

解渴罢,方对里边正在拾掇东西的年轻人说道,“子期,歇歇吧。过来喝碗茶呀。”

子期从里面应声道,“嵇康大哥,不急不急。等拾掇完了,我再喝。一会儿不还得招呼客人么?一屋不扫,慢怠客人,有失斯文呀。”

这个嵇康是何许人呢?

二、娶妻联姻魏宗亲,避祸安身百家岩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其祖先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其曾祖父因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并改姓为嵇。嵇康的父亲嵇昭,字子远,官至治书侍御史。嵇康的兄长嵇喜,早年就以秀才身份从军,很早就有当官的志向。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自幼天赋异禀,聪颖过人,喜好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他身高七尺八寸(相当于现在的二米三左右),举止文雅,相貌出众,容止出众,却不爱张扬,不注重衣着打扮。

尽管如此,人才出众的嵇康还是引起了曹操的儿子沛王曹林的注意。

魏武帝曹操一生妻妾众多,子女成群,他的第十个儿子是魏沛王曹林。

曹林(?-256),又名“曹豹”、“季豹”。母亲是杜夫人。207年,举家迁移,被封在谯国。221年,提升为公爵;222年,为封为谯王;224年,改封谯县;226年,调任并被改封在邺城;魏明帝233年,改封沛;以后的三十年间,又累计增加食邑,食邑之地共有四千七百户。

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去逝,曹丕接掌大权,继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年号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这一年的12月10日,东汉献帝刘协被逼禅位,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改国号为魏,改延康为黄初,东汉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曹林有一个女儿,就是长乐亭主(另一说是曹林的长子曹纬的女儿)。

在曹林众多的食邑当中,谯地是曹家的老家,也是曹家的发祥地,更是曹林经营多年、最为钟情的大本营。生于斯长于斯,对谯地的风土人情,曹林了解的也最详细。

家有小女初长成。随着女儿长乐亭主的荷尖初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大事就摆上了议事日程。

于是,曹林就在谯地众多未婚子弟中,开始物色金龟婿的人选。

在这众多光棍当中,弯瓜裂枣、丑头洼窝的就别说了,想攀高枝的也大有人在,经过千般挑、万般选,最终文采出众、超然脱俗的嵇康脱颖而出,千里挑一,夺得头筹,最终成为了曹林的女儿长乐亭主的如意郎君。

朝为牧牛郎,暮登天子堂。而嵇康鲤鱼跃龙门,一夜之间跻身到了皇室宗亲的队伍。

但是,好景不长。高墙之内,皇宫里面,发生了权力倾轧。

公元239年正月初一日(1月22日),魏明帝曹睿病重,怕导致国家根基不稳,于是立曹芳为皇太子。当天,魏明帝曹睿病逝,曹芳即位,年仅八岁,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240年七月,曹芳开始亲临朝政,听取大臣奏事。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

公元244年二月,曹芳在曹爽的建议下,下诏令曹爽率兵伐蜀 ,结果无功而返。247年,大将军曹爽听从何晏、邓飏、丁谧等人的计谋,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软禁。一时间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当时人们说有一个歌谣,“何、邓、丁,乱京城”。太傅司马懿见势不妙,只好假装生病,不问朝政。从此以后,朝中大权由曹爽一人独揽。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日,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曹叡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等兄弟都跟随着侍驾。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宫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并率兵屯驻司马门,控制了京城。曹爽迫于压力,最终屈服,自已申请免去了军政一切职务。但是,没过多久,就被司马懿顺便定了个谋反的罪名,将他夷灭三族。这件事史称高平陵事件。从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同年四月,改年号为嘉平。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残酷的现实就摆在面前,亲眼目睹曹家的兴衰沉浮,让身为皇室宗亲女婿的嵇康岌岌可危。

本想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在无比失落和悲天悯人的情况下,嵇康决定出走,不得不另谋出路。从此挂冠而去,终生远离政治。

虽然,掌握朝中大权的大将军司马昭,也想用高官厚禄那套把戏聘请他为府中幕僚,但是,去意已定的嵇康推而不就,避而不谈。

世上多媚骨,唯有君如故。

嵇康感到与其一事无成,不如落下白茫茫一片干净,尘归于尘,土归于土,赤裸裸来,赤裸裸地去,最后来跑到河东郡的修武县百家岩,找了一个清静之地享清闲去了。

三、随孙登遨游天下,遇王烈采食黄精

却说嵇康来到当时称为山阳邑的修武县,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长乐亭主的三个姑妈在这里居住生活。

嵇康与曹家结亲以后,多次听老丈人曹林提起他的岳姑丈的事。

他的岳姑丈是谁?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后来被曹丕封为山阳公的那位。

曹操胁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奴大欺主,时常感觉到对不起老刘家的恩典,心中自然有一丝丝的愧疚。鸠占鹊巢,夺取了大汉江山,冤家宜解不宜解,儿女亲家好忘仇,就把三个闺女给了刘协。

这个刘协先后有六个女人,其中一半是曹家女儿。

第一任皇后伏寿,在曹操的窜掇下被废了皇后之位。就把自己的闺女曹节立为皇后,接着又把曹宪、曹华两个女儿送给刘协,当了贵人,就是小老婆。

三女侍一夫,肥水不流外人田,倒也平安无事。

山阳公刘协234年死了以后,曹家这三个闺女,就在山阳的浊鹿城(现修武县李固村)居住。

对这个内姑丈,嵇康早有耳闻,只是未谋其面。不过,从老丈人的口中,倒是听说了山阳邑地界的百家岩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是个不错的地方。

几经辗转,嵇康来这里,一是携带着老婆长乐亭主,来看望未曾谋面的三个孀居岳姑母,二是为了寻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去处。

嵇康来到百家岩这个地方,只见潭瀑清幽,鸢飞唳天,山清水美,宛如人间仙境。

梦里不知身是客,只把他乡作故乡。

嵇康在这山川大泽中一边畅游一边采药,欣赏山水,人景合一,如鱼畅游水中,似鸟儿翱翔天空,一下子就忘记了官场争斗的苦恼。

面对美仑美奂的大自然,嵇康经常是流连忘返,忘了回家。既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弄人,又恍惚之间自已也超脱五行之外,飘洒欲仙。

在上山砍柴的樵夫,冷不丁看到了他,长发飘逸,神情自若,慈祥安逸,却把他当作下凡的神仙。

他曾经到汲郡山中闲游,碰到了当时的大隐士孙登。嵇康便跟随着他一起遨游天下名山大川。

孙登是汲郡共县人,孑然一身,没有家属,独自在北山挖掘土窟居住。

夏天自己编草做衣,冬天便披下长发覆身。

平生好读易经,安闲无事,常弹弦琴自娱。性情温良,从来不发脾气。

曾经有人故意捉弄他,把他投入水中,要看他发怒的形态,可是孙登从水中爬起来,却哈哈大笑,毫不介意。

嵇康又跟随他游学三年,问他有何目标抱负,孙登也始终不答。

嵇康将要离开的时候,对孙登说:“先生难道没有一言半语的临别赠言吗?”孙登却不作任何回答。

即将分手之际,孙登才对他说:“你才华横溢,是人中俊杰,如鸟中龙凤。但是,你性情刚烈,说话直率,口无遮拦,一点不会含蓄,将来祸从口出,以后怎么避免无妄之灾呢?”

接着,孙登又说:“火生而有光,如不会用其光,光就形同虚物,重要的是在于能用光,光就能发生作用。人生而有才能,如不会用其才,反而会召致祸端,重要的是在于能用才,才就能利益天下。所以,用光在于得到薪柴,可保持长久的光耀;用才在于认识获得道德真才,才能够颐养天年。如今你虽然多才,可是见识寡浅,又逢当今乱世,恐怕你难免出差错会丢了性命,希望你小心慎重。”

后来,权臣杨骏曾经把孙登请去,但问他什么他都不回答。杨骏赠给孙登一件布袍子,孙登就要了,但一出门就向人借了把刀,把袍子割成两半,扔到杨骏的门前,又把袍子用刀剁碎了。

而这个杨骏(?―公元291年),东汉太尉杨震之后,西晋时期权臣、外戚,因女为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受晋武帝宠信,累迁至车骑将军,封临晋侯。与弟杨珧、杨济势倾天下,时称三杨。杨骏一怒之下把孙登抓了起来,孙登就突然病死。杨骏给了一口棺木,把孙登埋在振桥。几天后,人们却在董马坡看见了孙登。这是后话。

嵇康又遇到隐士王烈,就一道进入山中,游山玩水,修身养性。据《修武县县志》记载,魏晋逸人王烈,不食人间烟火,饿食黄精(鸡头参),渴饮不老泉,寿至338岁,仍然健步如飞,不减少年。

王烈曾得到石头的精髓饴糖,便自己吃了一半,余下一半给嵇康,到了嵇康手中,却都凝结成了石头。

后来,王烈又在一个石室中见到了一卷白绢写的书,立即喊嵇康去取。等嵇康到了里面时,书却再也不见踪影了。于是,王烈感叹道:“嵇康志趣不同寻常,却总是怀才不遇。这是命啊!”

得道成仙不成,嵇康就安下心来,与向秀一起弄了个铁匠铺,观瀑赏泉,听风打铁,自娱自乐起来。

四、少年才俊名远近,潜心研著《庄子》注

 

这向秀是何许人也?向秀,字子期 (约227-272年),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那可是魏晋期间的教授级文学家。

向秀在年少之时,就以文章俊秀闻名远近。

当时,社会上流行学习《庄子》、谈论《庄子》的热潮,这本书虽然广为流传,但是以前的旧注解不能探究书中的宗旨要义,很多词语浑涩难懂。

将时间浪费在别人身上,倒不如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断去学习,提高个人品质、气质和魅力,这才是值得自己去努力的事情。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方向和实力。

向秀后来就专门潜心研读《庄子》,不仅颇有心得体会,而且举一反三,写作出来了一本《庄子隐解》,专门解释老庄学说的深奥玄理。这本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当时老庄玄学的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

向秀在乡里大肆传播、讲授老庄学说的事,后来被同是河内怀县的老乡山涛听说了。

山涛,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山涛的父亲山曜,曾经当过宛句(今山东荷泽县西南)县令。山涛早年丧亲,家中贫困。少年时即有器量,卓尔不群。喜好《庄子》、《老子》,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与嵇康、吕安为友,后又遇阮籍,常在一竹林中交游,志趣契合,为莫逆之交。

开始的时候,山涛以为是黄口小儿信口雌黄,其他人只不过是渲染、拔高、抬举向秀这个后起之秀,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

但是,到了现场,山涛听了向秀高妙玄远、见解超凡的演讲之后,有一种超越尘世外、不在凡尘中,举目放眼望,始得幽深地的感觉,竟然能让人顿时大彻大悟,豁然开朗。

于是,年长二十二岁的山涛,就与向秀这个小老乡成为了忘年之交。

在山涛的引荐之下,向秀结识了嵇康与阮籍。

人与人相遇,是上天给的缘分

刚开始嵇康听说了向秀注释《庄子》的事情,就对他说,“《庄子》中的玄言妙旨会被注释弄得僵滞,以前也没有一个较好的注解,你如果注不好还不如不注,省得让人误解、笑话。”

没想到,没过去多久时间,向秀便将完成的手稿拿出来给嵇康看。嵇康翻看了几页以后,非常惊奇,这才知道,向秀注释《庄子》的玄理比其他人的注解技高一筹,更加美妙,因此对向秀的才识大为叹服。

有教养的人,让人如沐春风。

从此以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四人结伴,结为至交,在百家岩一起“竹林之游”。

人抬人抬出伟人,僧抬僧抬出高僧。把身边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不同人都看成宝贝一样,被宝贝的灵光灵气所包围着, 自己就成为了“聚宝盆”。

嵇康以自身独有的人格魅力,光芒四射,形成了强大的人气场,以惊世骇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逐渐成为了竹林七贤士的精神领袖。

心捂心,人的关系才能热乎。

这世上,有一些人,他们从不会甜言蜜语,不会花言巧语,不会见风使舵,不会见异思迀,却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一直在身边陪伴、帮衬。心灵相依,是最忠实的告白;贪富不移,经患难见真情;生死不渝,才是真正的知己。

知己,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陪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永永远远、无怨无悔的关注,也是一辈子不让你孤单,陪伴到终老的最仁义的兄弟。

向秀就是这样一个人。自从认了嵇康这个大哥,就跟定了他。

知音难寻。嵇康与向秀成为了真正的知音知己。

他们两人是高山与流水,是执着与坚守,是永恒与无私,是志同与道合,是琴瑟的合谐。不管人生如何百味,命运如何艰难苦涩,外界如何喧嚣与繁奢,他们总是能一心一意、心平气和地忠心相待,从不打折。

向秀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嵇康“性绝巧而好锻”,于是二人经常在嵇康家门前的柳树下打铁自娱,一人掌锤,一人鼓风,配合默契、旁若无人、自得其乐,同时也为了自力更生,养家糊口,补贴一点家用。

而作为穿针引线之人的山涛呢,已经人去楼空,却如老哇(乌鸦)麻尾雀(喜雀)往旺处飞一样,另攀高枝了。

五、志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合分道扬镳

竹林七贤竹林风。

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以一已之力的担当和勇气,大力倡导和弘扬蔑视权贵、崇尚自然的浩然正气,以平凡之举,震撼了魏晋朝野,以荧荧萤火,燃起了一方烛天,以诗文歌赋,让普天之下的读书人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音的发声音,涤荡了文坛的陈规陋习。

然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面对各种诱惑特别是权势的诱惑,究竟该何去何从?

终于有人耐不住了静寂的性子。

公元244年,年已不惑的山涛山巨源要下山了。干什么呢?当官去。

昔日的老大哥,文坛召集人,现在要充当朝廷鹰犬,一时间个个义愤填膺,人人怒目圆睁,群起而攻之。纷纷指责山涛,难道你的脑袋被驴踢了?

见山涛去意已定,众人再无话可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备了些酒菜,让其他人作陪,嵇康躲进屋子里生闷气去了。

没多久,就听到了山涛投靠司马懿,当了魏国吏部尚书。又过了一个多月,山涛竟然派人捎信,劝嵇康也出去做官。

世间事,世人度;人间理,人自悟。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嵇康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烦死啦。

毕竟是做了几年的兄弟,君子之交淡如水。清心寡欲的嵇康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洋洋洒洒一千五百多字,加以拒绝。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魏晋时期一篇名传千古的著名散文。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他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他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无为思想的一种反映。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

这封信分为五段,层次、脉络分明。

第一段开门见山,说明绝交的原因。开篇劈头就是“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称,偶与足下相知耳”,“足下帮不知之”。既不相知,何必往下再交往呢?

第二段,作者高屋建翎,提出人们相处的原则。文中首先列举老子、庄子等人“循性面动,各附所安”的原则。说明在现实的时局中,做官免不了沾染鲜血,出仕的本性就可能磨灭。然后话锋一转,指出人们根据自身节操选择人生道路是不可强行改变的。

第三段便是描述自己的本性和生活状况。自己有极度懒散的不良习惯,自比为未驯之鹿。虽然做官可以得到“嚞肴”等富贵荣华,但是得付出代价。因此,宁愿赴汤蹈火,不要这富贵的圈套。

第四段,他进而举出阮籍受迫害之事。指出自己与朝廷礼法的矛盾更为尖锐。这些矛盾概括为“七不堪,二不可”。渲染出“鸣声聒耳”、“不得妄动”的官场生活环境和“抱琴行吟,弋钩草野”、“游山泽,观鱼鸟”的向往自然的态度。把自己的生活情趣及拒不合作的讲得淋漓尽致了。特别是“非汤武而薄周孔”一条,等于是和名教以及司马氏集团的决裂宣言。这一条后来便成了他杀身的重要原因。

接着转而谈对方,以交友之道遣责了他。用绵中藏针的讽刺话,痛快淋漓地指责他,一个人不能趋尸逐腐,强人所难,否则就不能称为“贤达之人”。

最后,谈了日后自己的打算,表示要“离事自全,以保余年”。嵇康作为一时风云际会的领袖人物,是司马氏猜忌的对象,不得不作韬光养晦的姿态。但态度仍坚定不移,宁死不合作。

此篇文章是魏晋之际政治、思想潮流的一面镜子。不仅表现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放纵情性、不受拘羁的生活方式,又表现出他傲岸、倔强的个性。同时,我们可以从嵇康愤激的言词中体会到当时黑暗、险恶的政治氛围;另一方面,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在士人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相当大的影响。他在文中描写的生活旨趣和精神状态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部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潮潮流。

有清峻的人格,就有清峻的气概。嵇康在文章中,无时不刻都透露着一股桀骜不驯的侠客之气。

在司马氏的屠刀高悬、血腥淫威之下,这篇文章就是对司马氏权势的宣战书一样,令人侠肝义胆、宕气回肠。

该说的都说了,面对山涛的出仕,嵇康已经无什么遗憾。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我们轻轻地挥一挥手,你带不走我生活中的任何云彩。

六、吕仲悌千里命驾,遇嵇喜留字愚弄

嵇康听了,呵呵一笑,“还是向秀老弟心细如发。你做起啥活儿来,就象是大姑娘绾针绣花一样,不紧不慢,有条不紊。”

“叔夜老兄谬赞了。哪能跟哥哥相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哈哈哈,咱们两个不要再相互吹捧啦。来人啦。”

向秀这时也刚好把屋子里收拾好,走了出来。

搭手向南望去,只见远处有一匹白色的快马,正在向这个方向驰来。

嵇康大喜道,“我说怎么有喜鹊在房檐上叽叽喳喳乱叫唤呢?原来是有故人来访!看他那骑马的架式,不是吕长悌么?”

吕安,[公元?年至二六二年],字仲悌,山东东平人。自小就有博施于人、普度众生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他与嵇康是莫逆之交,两个人的文风也十分对路。嵇康把他当作兄弟一样看待,他也不把嵇慷康当作外人。

人念人,才能近乎。

虽然他们相距很远,但是经常往来,经常拜访嵇康。不论自己手头再忙,一旦想念嵇康的时候,就拿啥扔啥,千里命驾,不顾天寒地冻,道路泥泞,也要文友嵇康碰面聚会,交流文笔心得,一叙相思衷肠。

有一次,由于多日不见,非常想念,吕安便不远千里从山东东平驾车来到安徽宿县去拜访嵇康。

因为事先没有约定,正好嵇康出门在外不在家。

嵇康的哥哥嵇喜开门出来迎接客人,见是吕安,就越俎代庖地替弟弟把客人请进屋里,招待一下。

嵇喜当时被人们称为“有当世才”。然而,嵇喜虽有才华,但是他为了济世为官,过于注重官场,却不为清流所重。与嵇康相比,嵇喜显然就成了凡夫俗子了。

当时,嵇喜这个官迷,已经当上了卫将军司马攸(248年-283年,司马昭的次子,司马师的养子)的司马职务,为齐王司马攸这一派的重要幕僚。

司马攸生性温和聪慧,有治理才能,因伯父司马师无子而被过继给他,袭封舞阳侯。西晋建立后封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等要职,在所任职务上政绩斐然,颇有建树。

他的亲哥哥晋武帝司马炎晚年时,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一度权倾一时。后来葛勖、冯紞趁机进谗言将其排挤出朝,致使司马攸气恨发病,呕血而死,时年三十六岁,谥号献王。

谁知道,这个吕安瞧不起嵇喜,并不领情。

贵人不踏践人地。既然想拜访的嵇康不在家,这个家就是嵇喜的。

话不投机半句多。吕安不但连门槛都没有进,便要打道回府。嵇喜出于礼貌好客,再三进行挽留。

吕安竟然无动于衷,提笔在嵇家的大门上,随手大写了一个“鳳”字,便头也不回,拂袖而去。

以前都是上门千金求购而无果的墨宝,今天得来从不费功夫,嵇喜还以为是客人赏识他而题写的。

留下了吕安难得一见的墨宝,嵇喜看着那个龙蛇盘绕的大“鳳”字,欣赏良久,沾沾自喜,赶紧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来。

谁知道,嵇康返回家以后,见了吕安写的字。却语重心长地对老哥嵇喜说道,“唉哟,我的亲哥唉。人家写这个“鳯”字,拆开来就是“凡鸟”。意思是说你是个俗不可耐的鸟人、平庸之辈!是在讥讽,戏弄你哩。”

官至司马的嵇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别人都看成草,自己被草包围着,无异不就成了草包么?

不做廉价的自己,不随意去付出,不一厢情愿去迎合别人,圈子不同,就没有必要强求自己与他人融合在一块。

虽然名为秀才,嵇喜实际上却是一肚子青菜屎,平白无故地在自家门口丢了一个大长脸,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天大的笑柄。

而这个吕安,简直是桀骜不驯,傲慢无边,根本不讲情面。况且人家又没招他惹他,又是好友的兄长,何必呢?真是损人不利已,做人做事有些许出格了。

而嵇喜呢,也确实是一只“凡鸟”,被人讥刺,却还洋洋自得。可悲可叹。

不过,这个傲慢的吕安,却与向秀很投缘。向秀这个年轻后生,还经常跑去吕安家,帮他侍弄侍弄菜园子,收拾个花呀剪个草呀什么的,没少蹭吃蹭喝。

吕安不仅与向秀投缘,而且也与嵇康、阮籍水乳交融。几个人可谓情投意合,很谈得来,合厚的很。

七、嗣宗首次当官,尚书郎初识王戎

这个嵇喜为人所鄙视,也是有前例的。之前,他就遭受过阮籍的白眼。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开封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的父亲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曾经做过曹操的司空军谋祭酒,掌管记室,后为仓曹椽属。阮籍的族兄阮武,是位学问渊博,通达之士,是阮籍的知己兼老师。阮籍还有一个哥哥,哥哥名叫阮熙,做过武都太守,他的儿子就是与阮籍同入竹林的阮咸。

阮籍,出生于210年,三岁丧父,由母亲把他抚养长大。父亲死后,家境清苦,阮籍勤学而成才,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终日弹琴长啸。在他少年时期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同时也表现为不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的志趣。

阮籍在习文的同时还兼习武,其《咏怀诗》写到:“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

阮籍性格孤僻,轻荡。大约在十六七岁时,有一次随其叔父阮熙到东郡,充州刺史王昶与他相见时,他“终日不开一言”,王昶“自以为不能测”。

阮籍在政治上有济世之志,曾经登上广武城,观看楚、汉争霸时期的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后用为游逸山林、长啸放情的典故。孙登精通音律,是“啸”的最高境界的人。今云台山百家岩、辉县百泉苏门山,均有孙登啸台遗址。

魏明帝曹睿驾崩以后,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242年左右,当时任太尉之职的蒋济听说阮籍“俊而淑悦,为志高”,于是询问椽属王默,王默予以确认。之后,蒋济准备聘请阮籍做自己的椽属一职。

阮籍听到消息,就写了一封《奏记》,亲自送到洛阳城外的都亭,请吏卒转呈蒋济。《奏记》中说自己才疏学浅,出生卑微,难堪重任。婉言表示谢绝。

蒋济原先担心阮籍不会应聘,后来得知他已到都亭,误以为他已经答应为自己效命,其《奏记》中所说的不过是口头上的客套话,所以很是高兴,于是派人去迎他,不想阮籍已经回去了。蒋济非常生气,迁怒于王默。

王默很是害怕,只好写信劝说阮籍。阮籍的乡党亲属也都来劝说,他不好再推托,勉强就任,但是不久即告病辞归。这是阮籍一生中的第一次出仕,因为这次出仕当官显然带有某种被逼迫的味道。

247前后,阮籍与王浑两个人同朝为官,又是朋友,同时担任尚书郎的职务。在王家,阮籍认识了王浑的儿子王戎。

却说这王戎,(234年-305年),字浚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琅玡王氏。祖父王雄,曾经在曹魏时期当过幽州刺史;父亲王浑,任职凉州刺史,并且享受封贞陵亭侯的爵位。

阮籍与王浑是朋友,又年长王戎24岁,对王戎而言自然就是一个大叔级的人物。但是,年纪不是问题,有共同情趣爱好才最为重要。两个人不存在代沟,并没有影响两人的交情,而且结成了忘年之交。

阮籍每次造访同僚王浑时,都是与王浑打个招面就匆匆离开,然后直接找到王戎,把酒言欢,促膝交谈很久才出来。

阮籍对王戎很常识,常常跟王浑开玩笑,说:“你这个老草驴,却生了大骡驹!浚冲(王戎的字)清虚可赏,和你不是一类人。我跟你说话聊天,还不如与阿戎说话有情趣。”

八、王浚冲神彩秀美,阮步兵青白待人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连出身著名世家大族河东裴氏的裴楷都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睿在阁楼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个奇童。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路旁边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

王戎身材短小,性格坦率而不注重仪表,为人健谈,善于提出话题,并能抓住谈话的要领。一次,众名士一起到洛水边游玩,回来的时候,乐广问王衍:“今天玩得高兴吗?”王衍说:"裴仆射(裴頠,字逸民。西晋大臣、哲学家。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擅长谈论名理,滔滔不绝,志趣高雅;张茂先(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我和王戎谈论季子(季札)、张子房(张良),也议论高超而玄妙。”王戎就是这样受到鉴识者的欣赏。

他曾跟随阮籍一道外出赴宴饮酒。当时宴席上,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也在座。阮籍因为酒少,就不给刘昶斟酒,刘昶没有表现出遗憾的样子。

王戎感到奇怪,隔了一天,就问阮籍说:"他(刘昶)是怎么样的人?”阮籍回答道:“胜过公荣的人,不能不和他一起饮酒;如果不如公荣,就不敢不一同饮酒;惟独公荣可以不和他一起饮酒。”

王浑去世后,他以前的门生故吏、同僚同事们在一块凑份子钱,共捐赠银钱上百万,想帮助王家办理丧事。王戎坚持推辞而不接受,因此而显名。

话说阮籍以病为由,推辞了尚书郎职务之后,不久,又受曹爽的征辟,招为参军。这是阮籍第二次出仕。

阮籍托病辞官,回归家乡陈留尉氏。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有济世之志的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在这个时期,他在百家岩,认识了嵇康、向秀等人。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了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据《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善于作“青白眼”。人对把,脾气对路的时候,就以礼相待、正眼看人,露出青黑色的眼珠,以礼相待,捧为上宾,称为“青睐”;话不投机、言语不合的时候,就目中无人、斜视对方,翻出白眼皮,冷锤慢打,视为路人,称为“白眼”。他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的人,便用白眼相对。

这期间,阮籍的母亲去世了。阮家停丧在地,料理丧事。

亲朋好友都前来吊唁,安慰生者。

嵇喜在朝廷里当官,混得风生水起,也是一方大员,带着几个马弁随从,骑着高头大马,也来吊唁。

谁知道,嵇喜是捧着热脸贴着了人家的冷屁股。

道不同不相为谋。阮籍自始至终都翻着白眼,冷锤慢打,理都懒得理他。

嵇喜心里非常不高兴,认为自己失了面子,不愤不愤地走了。

面对伤害,微微一笑是豁达;面对辱骂,不去理会是一种超凡。真正的宁静,不在于他乡净土,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这个嵇喜先生也是大人有大量,真有乃兄嵇康之风,虽不能及,终有所成。这是后话。

嵇康也听说了阮籍丧母的事,之后,就带着美酒,抱着古琴来看望他。

阮籍大喜过望,没有想到嵇康会来,又是搂肩抱腰,又是酒菜侍候,转眼就露出了青眼。

这真是:嵇家兄弟来吊唁,阮籍青白两重天。

����o}f

相关文章

  • 魏晋贤士柏岩风(一)

    魏晋贤士柏岩风 ----竹林七贤的白话故事 三国末期,“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将帅殒命,人才凋零,后宫逐渐被...

  • 魏晋贤士柏岩风(三)

    十七、钟校尉奉命请贤,嵇中散得罪小人 249年高平陵事件两年以后,251年九月七日,魏国太傅司马懿在洛阳病逝。 子...

  • 魏晋贤士柏岩风(二)

    九、躲亲事醉酒两月,放形骸与猪同饮 嵇康在阮籍家当执客,连续招呼了几天。 丧事一办完,嵇康就起身告辞。 那阮籍哪里...

  • 魏晋贤士柏岩风(四)

    二五、司马受禅晋代魏,刘伶裸奔再辞官 264年钟会在蜀作乱的时候,司马昭准备亲自西征。 当时曹魏的宗室都在邺城(今...

  • 陈们风范

    走进《世说新语》,品味魏晋风度,开启一个全新的旅程。 颍川,是一个历史悠久,名人贤士辈出的地方。...

  • 魏晋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在魏晋...

  • 魏晋风

    魏晋风是什么? 相信很多刚入坑的萌新,都会听到这个问题! 今天就由我给大家解答一下! 那什么是魏晋风的? 魏晋风,...

  • 2021-01-14

    宁为岩畔柏,不随秋叶扬

  • 《岚山怀古》作者契之

    闻说大岚通仙境,花探窗岩水试琴。洞天多藏贤士梦,不于今人赴后尘。

  • 松柏

    雪压青松松愈翠, 风摧劲柏柏更坚。 依山傍岩不畏险, 临崖挂壁任艰难。 毅已生根守故土, 散枝繁衍几千年。 屹立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魏晋贤士柏岩风(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ub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