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向往从楼上跳下去的感觉”
你有没有过“一了百了”的想法?
我最近一不小心,
听了三个要“一了百了”的故事。
蒂娜跟我说,
“真的特别向往从楼上跳下去的感觉。”
“谁TM的生了个这样的熊孩子!”
“我真的绝望了。”
为母则强,
啊不,
为母疯狂。
另外一个朋友,
某公司副总裁,
跟我说,
在公司,
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优雅、美丽,高效。
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
我就变成了疯婆子。
最厉害的时候,
“我把孩子的作业、书等等,
从二十九楼丢了下去。”
“大家一定不会相信我会变成这个样子。”
有时候,“恨不得自己也跳下去。”
在物质极大丰富了的今天,
几乎每家的主要矛盾变成了“父母逼着不写作业的孩子写作业,孩子誓死不从的矛盾。”
妈妈们有“从楼上跳下去的冲动”,孩子们呢?
“我写了整整三大页的遗书”
我的一个学员朋友告诉我说:“读初中的时候,我写了整整三页的遗书。”
我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集万千严厉于一身。
在初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不是优秀的孩子。
没有父母说的那么“特别好”,周围比我好的太多了。
也没有父母期待的那么厉害,我怎么努力,还是比不上很多人。
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父母的期望呀,父母殷切的眼神呀,
成了她今生最大的羁绊,
也是午夜惊醒的梦魇。
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的万千宠爱和万千严厉。
对不起父母,活下去只能成为他们的累赘。
变得少言寡语,痛不欲生,
又无处诉说。
然后,我决定自杀。
我默默地哭了很多天,
终于下了决心,
写了整整三页的遗书。
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
是经历了怎么样的心路历程?
在决定终结自己生命的时候,她经历了怎么样的绝望、无助和痛苦、悲伤。
“我父母到现在都不知道。”
走出来,全靠她自己的孤军奋战、咬牙坚持。
不能让父母祖辈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不能让父母悔恨终生。
不能让三个姐姐一世遗憾。
带着这样的信念,她开始了自我救赎。
路很艰难,全靠她自己。
所幸她坚持下来了。
所幸那整整三页的遗书,没有面世。
一边是向往着从楼上跳下来的妈妈,
一遍是绝望到写下整整三页的孩子,
到底哪里错了?
我无意评价和评判什么人,我想起来了和女儿的几段故事。
“妈妈,你从窗户里跳下去吧。”
女儿说这话的时候,还不到三岁。
我最初信奉的教育理念是,坚定地守住界限。
在女儿七八个月的时候,
我和老公常常觉得她故意较劲,
印象很深刻地是,
我们两个三十岁的成人,
对着一个7/8个月的女娃娃开始吼叫。
女儿不坐安全座椅,
我拼命讲道理,最后勒令全家都不管她,让她哭个够。
她就一直哭,一直哭。
哭得嗓子都哑了,一脸泪,一头汗。
路程一个多小时,她就哭了一个多小时。
我故意跟女儿较劲,想让她吃苦头,
她两三岁的时候,每天会被我弄哭两三次。
我想让她学会懂道理,
听劝,
遵守诺言,
知道好坏。
她不听话,不讲道理,哭的时候,
我就让她哭个够,
我把她关到卧室里,
她抱着我的腿,不让我出去,我奋力把她扒下去,
快速出去,把门锁上,
然后就听到她撕心裂肺的哭声。
她可以一直哭一直哭很久。
当然我们也有和谐相处的时候,
我带她读书,带她玩游戏,带她吃冰激凌。
但是一天下来,总有两三次,因为我希望她学习到什么技能,或者希望她学习到什么品质,我跟她较劲,她就会哭,哭很久。
然后她哭得没办法了,跟我和好,暂时妥协。
过一段时间,再来,再犯。
慢慢地她长到三岁,力量越来越强,意识越来越强。
有一天,她对我说:“妈妈,我不爱你了,你从窗户里跳出去吧。”
“你从窗户里跳出去吧!”
我听着恍惚,以为自己听错了。
女儿又说了一遍。
我心痛地流下泪,
我母乳喂养1年半,乳腺炎复发十几次,喂奶的痛,咬牙切齿。
我为了好好养育她,读育儿书籍上百本。
她刚出生,就为她准备了最好的一切。
她哭,我跟着哭,她笑,我跟着笑。
我管她,都是为了她好,难道她不知道吗?
难道她感受不到吗?
她为什么就不能按我的安排,好好地长大呢?
一定是她太顽劣,我要再用新的方法管她。
我堂堂名牌大学教育学专业,
我堂堂名牌大学最有教学法的老师,
还能管不了你!
知识傲慢,知识优越,这是我作为所谓高知最可怕的傲慢。
我在想,如果当时没有转机,没有参加一个职业方面的培训,没有为了职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参加了正面管教家长课讲师班,我的女儿和我的关系,就是开头那样的。
我的烈性子,我女儿的烈性子,
到了青春期,如果我还是处处要让她按我的方式,按我的设计,按我的期待,
好的状态是,我们天天争吵,也算是有沟通。
差的状态是,我感觉到自己的无能无力,天天吵得叫天不灵叫地不灵,我真可能“很有从窗户里跳下去”的冲动。
更差的状态是,女儿跟我沟通无望,对我们亲子关系绝望,以后遇到问题遇到麻烦绝不跟我沟通,自己硬撑着。
最差的情形,我不敢想。
今天的我,听到的故事越多,越大汗淋漓,越后怕。
父母的期待、过度管教,成了孩子一生最大的羁绊。
好的情形,孩子在羁绊下战战兢兢的活下去。
坏的情形,“我写了整整三页的遗书”。
作为父母,我不敢想,我不敢想。
也默默地觉得,这事儿绝对发生不到我身上。
侥幸心理更可怕。
我永远忘不了我三岁的粉嘟嘟的女儿,
她眼神里有愤怒,有憎恶,有无望,
她对我说:“妈妈,你从窗户里跳出去吧。”
“你别在我家了。”
“我都是为了你好”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不管是开头的三个故事,还是我和女儿的经历,都出了问题。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父母的关注点错了。
作为父母,我们给孩子很多暗示,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太期待给孩子讲道理,我们太希望孩子出成绩,出成果,做完作业。
我们关注点没有在孩子身上,我们的关注点在孩子的“成就”上。
21世纪是“害怕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是“焦虑的世纪”,父母期待孩子能长成万能的孩子,希望孩子各种知识、技能和品质“武装到牙齿”,希望孩子在将来的一生当中, 所向披靡,人上人,人中龙凤。
只可惜,孩子感受不到。
感受不到的爱就不是爱,
压力太大的期待,是毒药。
爱,
不是逼迫,不是控制,
爱就是爱呀,
没有条件。
我们最恨的几句话里,有没有一句,
“我都是为了你好”。
我们最想说的一句话,
“别为我好了。”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做自己的自由,
成为自己,
按照自己的计划,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做家长,不是让孩子自由地疯长,
但是也不能随便的修剪。
要鼓励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看到自己被父母真实的接纳。
而不是虚无缥缈的表扬。
要辅导孩子,给孩子导航式的指导工具,孩子拖延了用启发式提问加惯例表,
而不是唐僧式磨人又无用的唠叨。
要懂得孩子,更要懂得自己,
要了解自己的养育风格,也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家长要学习的。
从女儿3岁开始,我终于开始了学习。
愿天下母亲,没有时时跳楼的冲动,
愿天下孩子,没有写三页遗书的理由。
所以,我创办了家长学校,希望中国的家长,除了阅读书籍纸上育儿,也能真正系统的学习有效养育孩子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