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讲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讲

作者: YOLANDA_7314 | 来源:发表于2019-10-22 07:14 被阅读0次

    【本节主题】

    幸或不幸,都是自己的选择。

    【本节简介及收获】

    本节将先向大家介绍阿德勒的心理学地位,和他主张的哲学体系是如何产生的,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属性。

    接着介绍了一些阿德勒哲学体系中比较冲击的观念,例如认为心理创伤不存在,愤怒是人为捏造的。

    最后,老师将带领我们明白为什么本书要从一对一的对话体开始,教育我们可以选择成长,也可以选择了而不行动。

    【你将听到】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讲

    【思考作业】

    1.你是否同意“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这个说法呢?

    2.你觉得人是否一定有必要去自我觉察和成长?


    我们都知道阿德勒是心理学界的三大巨头之一,但为什么阿德勒到后来他的名气很响,而很多人不愿意去提及呢?我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就明白了为什么。

    其实当我们去面对自己的时候,是特别困难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叫个体心理学,也就是说,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这个让我想到了我们古代明朝有一个非常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心学的创始人叫王阳明。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再对照王阳明的心学,我发现有一些地方真的是很相似,虽然他们之间相差了几百年。大家都知道王阳明先生,当时“格物”,格物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是寻找一种规律。

    但是在阿德勒的这本书里边,哲人把它称之为这个是找到一个事物的真理,真理实际上就是规律来着。之前有一部电视剧叫《天道》,天道把几个宗教或者说几种哲学思想放在了一起。它说天道是什么?天道其实就是规律,佛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实际上这三句话讲来讲去,道就是我们的规律而已。所以阿德勒的这种哲学思想,更多的有点像是王阳明当时所说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先生格物,实际上就是找到一种万物的规律而已。那我们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呢?我发现,在这整本书里面,就是一个哲人和一个青年之间,慢慢寻找规律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他用了五个晚上的时间一起去讨论了,规律是什么,我是谁,我将如何改变自己,然后来改变我跟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本书我强烈推荐。

    伟大的文豪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指责别人,那么最难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

    阿德勒的哲学思想,其实总结起来,就几句话就是:你如果要成长,那就是无法逃避的一件事情。减少一些责怪,不要去合理化,也不要去以为自己生命负责的一个态度去责怪他人。同时,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当你成年以后,你自己可以选择,并且达到一个自我改变。所以它叫个体心理学。

    而为什么当时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很多人对他非常感兴趣?这个知行合一的道理是什么?我们说知易行难。阿德勒在这本书里面,他创造了一种认知给你:当我们意识到或者说感觉到这些问题、这些真理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唯独做出一个改变,然后去行为才是一个最好的方式。所以说他说,改变自己是需要勇气的。

    同时这本书给我的一种感觉,它好像是一种文化属性,那个《天道》里面也提到一个文化属性的问题。它说,在我们目前很多的中国人内心中,那种文化属性是一种弱势文化。就比如说,有很多的人愿意去晒自己的伤口,愿意去抱怨,愿意去把很多自己的事情,去合理地推责给其他人。我们曾经有一句话叫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而在这里边的人际关系也变得就是彼此之间,这种界限模糊不清,或者甚至变得很暧昧,然后对于他人的期待也会很不合理。所以这一切,它称之为弱势文化属性的一种表现。

    那么阿德勒在这里面,他更多地是一种我们称之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精英的这样的一个文化属性。所谓的精英就是所有的一切都自我负责,我可以自由选择我想要的。

    你可以寻找帮助,但是不能靠别人。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而已。

    3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面,其实有几个观点是真的非常冲击我的。

    首先,阿德勒他认为心理创伤是并不存在的。那很多的时候,我们因为有一些精神动力学也好,或者说一些创伤心理学也好,我们都在这里面寻找了很多创伤存在的证据。当阿德勒说出心里创伤并不存在的时候,那一刻哇,我当时的心里是非常崩溃的。但是当我再去仔细地阅读他的观点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有趣。

    因为在我的日常的工作中间,特别是在一些家庭的访谈中间,我经常会发现有一些事情真的是如此。就比如有一些孩子,因为要去协调好自己父母的关系,然后表现出了一些症状。他有可能是生病,有可能是不上学,有可能是让自己的学习搞得很糟,甚至于用一些自虐的方式来对待自己。那如果我们没有去意识到这一点,当这个孩子长大成为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没发现这里边可能在很小的时候,我们似乎有意无意地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

    第二个比较对我有冲击的就是,他认为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而如果按照精神动力学的解释的话,愤怒是因为我们内心感觉到无力和挫败,我们对他人有一个要求,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用愤怒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个攻击。从客体关系来讲的话,就是我们对客体的一个攻击,就是我们在寻求着客体对我们的一种照顾,或者说一种回应。

    所以,当阿德勒说愤怒是捏造出来的那一刻,哇,我崩溃了。不会吧,那这个愤怒的感受是我实实在在感觉到的别人踩了我一脚,或者别人对我一个不尊重或者羞辱我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愤怒。或者我发现有一些事情,我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也会很愤怒。是的,但是呢,当他解释了一遍以后,我发现事实上真的是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愤怒,实际上我们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他里面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一个妈妈在指责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过来,电话铃响的那一刻,妈妈就马上把愤怒全部收起来,甚至笑脸跟老师去对话。但是放下电话的那一刻,又非常愤怒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想,哎,果然如此啊,原来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情绪相对来说,我们自己是可以去掌控的。

    然后让我冲击最大的就是,他认为弗洛伊德说错了那一刻。当我看到他的观点的时候,他说人并不为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那一刻我释然了。确实如此,有时候,当我们选择了以后,我们按照我们自己的目标去进行的时候,也就将实现不同的人生。

    这个就像我刚刚开始跑步。有跑步经验的一些朋友就会非常明白,哪怕你是一个经常跑步的人,一定会有一个极限值。当过了这个极限值以后,你会发现诶,你可以跑得更远。但是在这个极限值的时候,很多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去面临着一个选择,因为躯体上面的一种劳累有可能会让我们很多人放弃。就像早上起床,天气很冷,那一刻我们是在被子里,还是说马上起来去投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这个也是一个那一刹那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受到什么样的东西的影响?是受到你自己设定的目标的一个影响。

    因此,当我在那个阈值极限的时候,我突破这个极限是我自己选择了我要完成自己设定的这个,比如说跑五公里或者六公里这样一个目标。那么在这一刻,你会发现诶,你充满着力量,并且因为你没有选择放弃,而感觉到了一种特别强烈的一种成就。这种成就支撑了你可能会坚持地去做这件事情。但那一刻,它不是坚持,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或者说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那你这种选择其实已经完全完成了,你根本就不需要再在预知的那个极限值的时候做出任何的选择了。

    4

    那还有,这本书为什么是用一个青年和哲人之间的对谈的方式?我们都知道沟通,其实如果说最好的学习是一对一的学习,最好的思考就是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瞎想。

    比如说遇到什么事情,我去找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思考;也有一些人当遇到很多的问题的时候,在想如何回避这个问题,或者这些问题不会发生该多好?这些东西可能是我们所说的,我们会有一些瞎想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哲人跟这位青年之间的这种对谈的方式,其实也给了这个青年首先有了一个质疑的过程,这种质疑非常必须。

    我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当我跟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好了以后,我一定会质疑他。就比如说他有一些习惯有一些模式,但他没有意识到,或者说哪怕是意识到了但他在回避的时候,那一刻可能我会针对他。当然,我会去澄清一些问题。当他发现诶,你刚刚好像打了个哈欠,是不是觉得我跟你说的话,你不感兴趣的那一刻,也许我需要澄清。是的,我觉得确实当我听你的话的时候,我发现有一种蛮累的感觉,这也许可能是你说话的过程里面,会不会有一些东西让你感觉到没办法表达出来,或者你一直有一种很困惑的感觉。所以,这种澄清和针对在谈话的过程中间是表露无疑的,我们有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

    所以对话是最好的一种沟通,能够让我们自己觉察自己。这个跟精神动力学里面的观点有点像。就有的时候我们说坐在你对面的那个人,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镜子。如果跟这个人对话的话,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投射。这些投射可能在澄清中,慢慢地就没有了。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我们很多人就特别喜欢用一些知识来灌输给自己,然后去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一旦人到中年以后会发现,哎,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或者听他人的故事,更能够看到我们自己的人生。所以在这个时候,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喜欢交谈,其实也是一个深度思考的一个过程。古人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我们自己想去改变自己的时候,我们往往去交一些朋友,他们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吸引我们,而且他们身上有独特的一些观点,能够让自己越来越厘清自己。

    但是,当我们选择了一种我们不愿意去改变的方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去交的朋友往往可能是比我们更弱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间,似乎我们能够体验到一些些那种小小的优越感,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的舒适圈。那么我们就不会去再改变,哪怕是我们再去选择,有的时候选择了也不去改变。那一刻就变成了不是知行合一,我们缺乏那种行动的勇气,因为改变自己,它真的很需要勇气的。

    阿德勒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选择了而不行动,也是一种选择。对于我们来说,之所以我们要呆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一种生存策略。虽然这种生存策略让自己感觉到并不是很舒服,但是它是熟悉的,而且是习以为常的,可以快速应用的。我们如果去面对一个未知,虽然有可能有一些我们认为对我们有利的东西会发生,但是未知也同时给我们有一些稍许的担心、焦虑甚至是恐惧。所以尼采也说过,人们对自由往往是向往的,同时又是充满着恐惧的。因此阿德勒也告诉我们说,当你去准备改变自己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改变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你真的是渴望一种自由,还是说你认为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其实蛮好的,又可以责怪他人,又可以不需要自我负责,并且我们不需要去承受对未知的一个恐惧袭来的感觉。

    在我很多的工作经验中间,特别是亲密关系中间,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谁痛苦谁改变。当我们真的有一天,我们感觉到特别痛苦的时候,那么改变的机会也将来临了。这也很好地诠释了创伤治疗的一个非常核心的观点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个危机的时候,其实它是一种危险,同时也是一个机会,所以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去认识自己的机会。

    我们通过青年和哲人之间的这种对话,我们在青年的身上似乎能够发现自己,同时从哲人的身上也可以发现自己,因此这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书。那我在这个之前讲了太多,因为这本书太好了,所以我想跟大家澄清几个观点。那么有了这些观点,以后我们再去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读起来,它更能够变成让我们人生受益的一本书,也不辜负我们在一起读书的这段时光。

    在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关键词就是选择,所以第一页那个哲人跟青年之间的对话就是,你的不幸,是你选择的一个结果。你的不幸不是谁造成的,而是你选择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大家能够去思考一下。

    【领读心理咨询师】:胡慎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第一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yf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