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耿苏志:景观革新

读书|耿苏志:景观革新

作者: 诗哲魂 | 来源:发表于2021-03-20 11:01 被阅读0次

    (美)本.A.敏特尔著《景观革新》;

    潘洋译;

    译林出版社;

    2020.08.月第一版;

    定位:65.00元;

    在世界生态思想与环境保护的运动中,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路线。敏特尔却一反这种二元对立思想中发现了环境思想和实践第三条道路。他寻求一种更加综合和多元的环境伦理。因为在他看来,人本主义的环境思想和实践,在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没有消失过,那就是环境实用主义运动是一场强调环境伦理过往已有的传统中的道德政治资源的运动。从环境伦理和政策的公开表述中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和观点,一直始终在人类与环境改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创新与继承,并非是非此即彼或截然的对立状态。

    作者通过文本与环境保护的实践分析了,在其20世纪前50年里,以利伯蒂.贝利、刘易斯.芒福德、本顿.麦克凯耶、奥尔多.利奥波德四位大家为代表的美国环境思想家们那些连贯的思考与实践并代有第三条道路传统,既表达了他们综合环境保护实践作法,又能够坚持其非人类中心主义原则,推动与改变整个城市和乡村向第三条环境保护道路发展。

    他们是贝利的自然资源保护总管理论、芒福德的文化和公民区域主义,到麦克凯耶的社群荒野哲学,以及利奥波德针对公共利益的土地健康的设想,这一公民实用主义传统提供了思考环境政策和实践基础的新思维方法。

    使当代环保主义努力从人类的利益中剥离环境的价值,强调自然的固有价值,坚称其独立我们的其他道德和政治目标,导致这条道路一直被掩盖。

    并寻找到了,在今天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思想方法严重削弱了环境伦理在基础广阔的环境改革运动和政策协调的发展中扮演有意义的角色能力。他也看到了生态中心主义特别幼稚性的一面,那就是在环境伦理中肯定一种价值而否定其他价值,而不是在经验中接受各种因素彼此促进特质,从而否定了自然和文化中本质的连续性。

    今天许多环境伦理领域里的作者都持有尤为强烈的常常自豪且不妥协的环保主义道德信念,必须为了自然的利益而保护自然,而不是建立在自然能为人类的价值和利益作出何种贡献的基础上。关照自然需要从我们的环境话语中冲洗掉人本价值。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家并非二元论的俘虏,“要么人类要么自然”式的思考似乎抓住了今天许多环境理论家和倡导者的心。

    第三条道路思想家们发展出了更加综合的方法,将利用和保护、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结合起来的兴起方法。该书重点介绍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环保主义第三条道路的实践者,他们在两个领域,全面介绍了今天的第三条道路:自然系统农业与新城市主义。韦斯.杰克逊及其在土地研究所的同事们倡导的自然系统农业,以及被称为新城市主义不断扩大的规划运动。上述两种尝试极佳地呈现出一种伦理上的多元化、以及行动为导向的公民思维方法,而这正是环境思想第三条道路的特征。

    土地研究所的首要目标就是看看能否在自我维持、依靠太阳能驱动,常年(无耕种的)当地大草原生态系统基础上,对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依赖较少,构建一个高产出的农业系统。比传统的工业模式更加注重维持土地的肥力和整体生态恢复力,保持农场生态系统内当地动植物群的多样性。多年生混养模式的确有可能实现高产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超越传统单一作物产量的潜力,这种方法甚至有一天能够可行地替代传统工业的单一农作物生产模式。一种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农业模式这不仅对地球的价值或者利益展出了应有的尊重(例如减少污染,更多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杰克逊将与自然贴近的生活,视为对现代商业和工业腐败的一种道德和政治的抵抗,将古老的地方主义注入进步主义的生态愿景之中。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郊区蔓延的批判都集中在过去五六十年代内,相关土地利用和规划决定带来的负面环境和社会影响。新城市主义者认为,现代郊区边缘的定居点以及以汽车为中心的交通系统在社会层面上也具有腐蚀性。人们被迫依赖汽车出行,就带来了更大的通勤压力增加了交通事故带来的伤害和死亡的危险,城市不能无尽开发资源,产生废物污染,土地空气和水以牺牲荒野为代价而极大地扩张,提倡步行自行车以及公交系统发展,重新对城市和郊区景观规划和设计,从一栋建筑到一片街区,再到一片社区,整个城市,最后是生态区或者流域地带。将范围紧凑、方便行人的多功能社区,由区域间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起来,清晰地表明,新城市主义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自然保护和其他环保主义问题,以及动力建立了越来越公开的联系。

    杰克逊的自然系统农业是对100多年前就占据主宰地位的工业化农业模式的挑战,而新城市主义者推进他们的规划和设计项目,抗击低密度、依靠汽车出行、无序扩张的郊区导致的社会和环境资源的滥用。这两场运动都不愿意放弃人类改善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无须将人类价值和活动从土地上移除。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用的调节人类需求、思想和野心,达到与健康环境共处。

    厦门

    2021.03.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耿苏志:景观革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ai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