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6传播学
反被动为主动——《受众分析》读书笔记1

反被动为主动——《受众分析》读书笔记1

作者: 16广告学旋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16:50 被阅读17次

    《受众分析》一书中,丹尼斯·麦奎尔对受众这一概念以及其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以下是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的一些读书笔记。(虽然这本书对于现阶段的我而言难度还有点大,不过我也按照自己的理解角度尝试去解读受众观的发展与演变)

    1.第一阶段——孤立而被动的受众

    (1)大众社会理论下的受众观——软弱无能而便于操纵

    这是精英视角下的受众。他们提出了原子化的说法,也就是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进程动摇和侵蚀了过去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结构,宗教与社群没落了,大众社会的人们相互之间只有契约与经济上的联系,人们日益原子化、毫无个性、易于操纵。20世纪30年代早期传播学经验学派有这样的观点:大众受众分布广泛而且彼此之间互不知晓,是宛如散沙一般孤立无助、被动消极的个体。

    (2)法兰克福学派——所谓的“乌合之众”

    他们站在批判学派一方,从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大众受众”等同于“低级趣味”,将“大众文化”视为下里巴人的文化。马尔库塞认为,大众受众的形成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于是社会上会出现一大批单向度的人。也就是勒庞所谓的“乌合之众”——个性丧失、不具有理性、受人操控、道德滑坡的受众。

    乌合之众

    2.第二阶段——相互联系存在的受众

    在本书中关于此类的受众研究的重点在与关注影响传播效果的一些因素:比如对受众选择媒体以及媒介内容的动机、程度与性质的研究。

    我想到了昨晚刚学习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与”选择性接触”。“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触媒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让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此时的受众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能够选择性的接收信息、选择性记忆并且选择性理解信息。但是他们接触信息仍然是局限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

    在社会中相互联系存在的受众,有着一定的人口特征方面的共性,他们会偏向于同类的传播内容与触媒习惯等等。作为群体的受众,摆脱了以往为大众媒介的花言巧语所说服的特点,意见态度与行为更多的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意见领袖”与“人及影响”理论就是其代表理论。

    在这两个阶段中,受众已经从孤立被动的局面变为具有一些主动性与选择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被动为主动——《受众分析》读书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eq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