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游,看别的神魔小说,让人舒服的有一件,就是总有神通者能预知未来之事,他们心中了然,读者也乐得轻松,不会心悬得难受。可是细想下,问题就出来了:既然他们老早就能预知后来之事,中间好多波折又何必存在?以西游为例,既然佛祖要一个取经人传法,又选定前世座下弟子现在的唐僧为这个取经人,按佛祖大能,以后事情早已算定,又何必安排九九八十一难平生事端?直接给了多省事,又保险,效率又高。由此看,佛祖似乎也不一定就是诸事前知吧?这个原因书中确实有交代。佛祖说了,自己有三藏真经很神奇,“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原来送了怕遭轻慢,中间的磨难正是为了坚定受众的信心,并不是无谓的。
跳出书外,我们可以容易明白几点。第一,所谓诸事前定,可以预知,这种设定是专门给读者准备的,而非一定是作者认为真实的。这种设定可以使小说不揪心,看起来放心舒坦。小说一开始就是为了消闲的,街谈巷议时助谈资的,并非为了探讨深奥的道理或者做艰深的哲学思辨的,那些都有另外的文字承担。既是消闲,轻松就是必须的,读者不必为了事情的发展方向而悬悬于心,而大可在一开始就明确知道事情走向和结果,从而使心情保证轻松。第二,消闲的街谈巷议也不能是全无意义的鸡毛蒜皮,必须要能让谈的人和听的人都感兴趣。什么大家最感兴趣?表面莫过奇闻异事,内里莫过道德劝诫。诸事前定则是我们传统文化里劝人向善的很重要一个理论支点,有了诸事前定才有因果相报的链条,有了因果相报才有小心自己现在的言行和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必要性。所以内涵诸事前定也是传统小说反映普遍道德观念、进行社会道德训诫的必然选择。可是诸事前定又容易引起人们另一种偏颇思想,即做什么都是前定,因此个人无法自主选择、无法为自己负责。为了防止这种偏颇,防止因此引起的肆意作恶和消极无为两种不良倾向,人们又在这种理论里加上了个人选择和个体责任的因素。关于这点具体可以参看佛教关于“业”的理论阐发。那种设计可以算是很巧妙了,也得到了一般大众的普遍接受。《西游记》就是其中一例。第三,也是最重要一个,是大家从现实得出一个经验,诸事前定、可以预知,这似乎根本行不通,或者说是基本不确切的。人类一直想找出规律以把握世界,但始终没有做到。我们至今能做到的极限,就限于因果律和概率论。因果律能否成立,永远也不能确定,这座巍巍大厦只能建立在经验的沙滩上;即便如此,要将这定律应用于一件具体事件时,我们会发现其原因可能有无数条,我们还不能都掌握并明晰其和结果的联系,只能被迫在其中选择很有限的几条,加以大致的关系梳理,仅此而已。概率论则明确宣布我们对把握世界信心的丧失,只好用这样一种数学处理来聊以自慰。理性告诉我们,诸事前定可以预知是不可能的,可是心理安全需要又要求我们必须相信这个,为了调和两者矛盾,我们就做了一种折中安排,即在相信未来可期的前提下,安排了重重考试,这种考试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时的摸石头。西游要安排八十一难,就基于此。
四圣变作女人,试探唐僧师徒四个,这就是一场考试。考查目标是取经意愿的坚定性,具体题目包括钱财关、美色关、安逸关。可以看出,这种考试并非无意义的游戏,而有实际收效。第一,考试能明确各人相关项目的发展水平。这种明确,不光是向外界展示的明确,而且首先是向个体本身展示的明确。借助这种明确化,我们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甄选。假设西天道路因为塌方而变窄,现在必须从唐僧师徒四个里去掉一个,好了,这个考试后,就可以以此成绩确定去掉猪八戒,谁也没意见,包括八戒自己。第二,考试不仅限于单纯的水平展示,而且可以提高受试者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这场考试中,八戒不及格,其他人及格了;其他人会从八戒的窘境中深自戒励,使自己做得更好,八戒则从中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羞愧奋起,争取赶上大家,也及格才好。一次考试,无论在知识能力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都因为属于一次实际应用操作而具有强化学习的功能。缺少了考试,就缺少了这种学习机会,总体学习效果会打相当折扣。第三,概而言之,考试本身就是人生进程和学习进程中的一环,而不是进程的中断,换言之,人在时间之流里做各种事,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次次考试的联结,取消考试,无异取消人生本身。学知识练能力是考试,与人交往也是考试,建立家庭干工作还是考试,这些都不要了,人生还剩下什么?四圣为这场考试弄出个房舍,唐僧师徒四人不也是因此向前快走几步,睡了个好觉养精蓄锐,离目标也更近了些?
当然,在人生进程意义上,每个人既是受试者,也是考官,无论他面对爱人还是工作时。也因此,面对考试,我们正不必紧张,而应该是从容的和欣悦的。想一想,在这场考试中,你不一定只能是拙劣的猪八戒,甚至不一定限于优秀的孙悟空,你可以是四圣,这是不是让人不由有些小激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