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向死而生---死亡教育

向死而生---死亡教育

作者: Aeolus白夜 | 来源:发表于2017-06-28 08:22 被阅读0次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史铁生

    几年前,白夜君还在念大学,当时正在大热的一部剧叫做《来自星星的你》,女主的前世临死前对男主说:我去世的奶奶曾经说过,道别要早早做才好,因为真的到了最后那一刻,就没法好好道别了。

    当时这句话给了还年轻的白夜君很大冲击,在中国的教育体制里有两个教育是非常避讳的:一个是性教育,另一个就是死亡教育。

    《西藏生死书》里写道: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小时候家里如果有人去世了,往往会避讳地对孩子说“他去旅行了”“他去很远的地方了”“他在睡觉”,从来不告知孩子们这是生命最基本的历程之一,这是死亡,结果只能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在我们的教育中,“死亡”这节课,似乎已经被完全无视了。

    在外国有一部书叫《爷爷变成了幽灵》小艾斯本的爷爷突发心脏病去世了,然后某天晚上小艾斯本却看到了自己的爷爷变成幽灵回家了,爷爷不想一直做幽灵不离开,因为死后变成幽灵一定是忘记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情没做,于是小艾斯本和爷爷一起回忆,爷爷的一生,从小到大,从巍峨壮年到垂垂暮年,最后想到两个人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爷爷终于想起来自己忘记了什么,他忘记对小艾斯本说再见。说完再见,他就离开了。

    这本书是一本少儿读物,用充满爱意而隐晦的方法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一件值得抱有敬意的事。

    每个人出生之后就都在奔向死亡,这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规则的一部分,生命到了这里,就该让它顺其自然地离开。

    中国的墓园总在远离闹市远离人群的地方,总是充满了唯恐避之不及的阴森气氛。只有在法定节日或者忌日才会去祭拜一下。

    而欧美的墓园往往与住家比邻,时常都回去看看那些墓地,送上一些鲜花书籍,既没有以头抢地也没有嚎啕大哭。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尤其是近几年,尤其是在农村的一部分地方,丧礼铺张和喧闹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婚礼,不但有专业的嚎哭队伍,近几年竟然还增加了舞蹈,甚至是钢管舞这样的潮流模式,也只差在坟头蹦迪了。

    离开的仪式变成了一场为了礼金衍生出来的闹剧,这也能当做是对生命的最后告慰吗?

    萧功秦就曾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占比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孔夫子有句老话“未知生,焉知死?”言下之意便是: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

    平时我们很少谈论死亡,甚至不少人对“死”这个字眼避之不及。

    马尔克斯说: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

    张爱玲说:一个人一生中会死三次,第一次是脑死亡,意味着身体死了,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在社会中死了,第三次是遗忘,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

    余华说: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梵高说: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不会死去。

    死亡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人们才更珍惜生命,才会在短暂的一生中奋斗不止。

    在国内,北京师范大学自2012年起也开设了“生死课”。授课者陆晓娅不仅是心理学者,也拥有多年在新闻、教育、公益、写作等领域的经验,是个名副其实的“斜杠老年”。这样一门生死课,不仅在北师大受到热烈欢迎,还吸引了许多校外学生、老师前去旁听。

    白夜君还专门找到了新京报对陆老师的采访,在国内很忌讳谈论的死亡话题和临终关怀的缺失问题也在此探讨。

    其中陆教授也谈到熟识的肿瘤病房的医生,因为对死亡的避讳而压抑,隔离了自己的情感,阻止自己对冰火人的情绪和情感产生感情,但是这样也罢人对美好的事物的感觉隔离了,因此情绪出现了问题,直到开始了心理干预之后开始和病人恢复交流,才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

    死亡本就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因为死亡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有死亡能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只有死亡能敲开最麻木的心门。

    所以死亡是值得被尊重并被充分认识到的。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说过,“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和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正如墨西哥每年一度的“亡灵节”,人们走上街头欢欣鼓舞的一年的生命周期完成,迎接死者与生者的团聚。

    墨西哥的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说:“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无意义,那么,其生必定也是如此。”“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这不但成为带有墨西哥民族特征的文化现象,也表现了墨西哥人的价值与哲学观念。

    人们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意在与死去的亲人一起欢度节日。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毕竟,生命是最好的礼物,一丝一毫也不能浪费。

    活着,就要尽欢,不要将死之时,再去后悔。

    不畏当街舞,不忌有情伤;放胆歌一曲,人间即天堂。

    ==================================================================

    这篇稿子曾被朋友的今日头条转发过,阅读量不错。

    白夜君很惭愧,不是学心理学的人却得到这种赏识,后续也让白夜君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机会的话也会写一些和心理相关的东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死而生---死亡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he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