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的督导课如期进行,没有特殊情况我都会开视频,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督导课从五月份开始到现在也三个多月了,每周一次也有十几次课了,从开始的懵懵懂懂的小白到现在可以自由的参与讨论,这门课给我带来的成长也非常大呢。
三个督导老师流派不同,督导风格也不同,一个是精分,一个是家庭结构式治疗,一个是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不同的案例讨论,加上不同流派的综合督导,让我对这三个流派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同学员的流派和咨询水平不同,所以大家在不同的高度和维度一起讨论,视角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同,集思广益的思维碰撞,来访者的画像越来越清晰。
今天是主任督导,报的案例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刚好对口。记得上次主任把督导课上成了理论课,自己上的很辛苦,结果督导的目标也没有很好的完成。
上次加了主任微信后,我给主任发送了很长的信息,委婉的表达了督导课其他老师怎么上的,您这么上太辛苦了,当然背后还有潜台词,您这么上没有很好的达到督导效果。作为她的“学生”,既然老师待我很好,我也不忍心看着老师上课上的很尴尬,虽然咨询我懂的不多,但是上课我还是很有经验的。
主任感谢了我的反馈,后来我有点担心自己这么做是不是不合适,但是扪心自问,我问心无愧,如果我不反馈,谁会如实反馈并帮助她呢?
今天上课的时候,主任还是采用了我的建议,按照督导的框架来上课的,基本和其他两个老师同步了。主任还邀请我梳理来访者的成长线,我有点担心自己梳理不好,主任一直肯定我,给我正反馈。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引领我学习成长,老师说:“你可以的!”,一直给我信心!
通过这个案例中的来访,我看见了一个敏感,没有力量的生命,反复与母亲分离,被养育者忽视,遭遇奶奶的身体和语言暴力,被嫌弃,被比较!所有这些传递出一个信息,就是你不配。来访就习得了这个核心信念:我不够好,我不配得!用这个信念解释外在的事件!
以至于有同学对她好,她就会诚惶诚恐,不敢与同学建立友谊,这也与她害怕分离有关,一个自己觉得不够好的人,碰到有人对她好,会激活她的负面认知和信念,让她不安,焦虑甚至破坏关系。
在她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之前的影子。一个内在缺乏力量,心智发育不成熟,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生命状态。我小时候也是往返于养父母和亲生父母家,反复的分离,让我有分离创伤和焦虑,这也是创伤强化和维持的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