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正在潜心阅读之际,隔壁又传来鸡飞狗跳的喝斥声。我就知道,邻居那个温顺可爱、口齿伶俐的小女孩又在遭受母亲的漫骂,或是因作业,或是因书法,又或是因正在学习的播音主持,孩子的表现没有让母亲满意。
母亲满意的标准是什么?或许连母亲自己也说不清,因为母亲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除了课堂上老师讲的、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业上父母从来没有干涉和过问过;我们的课余时间也没有这个培训班、那个兴趣营,有的只是上山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抑或是打陀螺、捉迷藏、推簸箕圈,穷并快乐着…
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父辈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吃自己吃过的苦、再走自己走过的路。正如作家苏青在《母亲的希望》中写道:她抱着孩子去看望母亲,孩子还小,一会儿撒尿,一会儿缠人,母亲便替她委屈起来:“做女人总是苦恼的吧?我千辛万苦地给你读到十多年书,这样希望,那样希望,到头来还是坐在家里养孩子!”“......我心中却有一个希望,便是希望你能趁早觉悟,莫再拿嫁人养孩子当做终身职业便好。”
如今,父母的这种“希望来希望去”被发扬光大到极致,中国的父母们都把自家的孩子当成精英来培养,不管孩子的天赋异禀、兴趣爱好、体质性格如何,也不管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水平、地域差异,不区分自家的孩子是牛娃还是普娃,一哄而上,大家一起鸡娃!全民鸡娃的结果就变成了教育内卷、家长的焦虑、孩子的灾难。
很少有孩子会跟苏青那样与老跟母亲做对:“做裁缝的顶恨做裁缝,当厨子的恨透当厨子,划船的恨划船,挑粪的恨挑粪,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再拿裁尺、菜刀、木浆、粪桶,当做终身职业了,谁又相信管这些会比管家务与孩子更好受一些呢?"
面对孩子的这种可怕思想,苏青的母亲便大失所望:“想不到你这么没能耐,这事做不来,那事吃不消,害得我白白希望一场。”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倒是希望,在“双减”政策的加持下,不再听到隔壁的鸡飞狗跳;但愿再见到那个女孩时,她满脸的都是微笑!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