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乱世,由藩镇割据而起,但这些开国将军都没有治理国家的本领,只是前朝重将。
结束这一乱世的英雄人物是赵匡胤。他是后唐禁军军官赵弘殷的儿子。出身军人家庭的赵匡胤自幼喜欢骑射和练武,有一身好武艺,少林寺还有一套以赵匡胤命名的太祖长拳三十二式。
郭威未建立后周时,赵匡胤就已投入郭威旗下,后来建立了后周,周世宗柴荣即位。他得到赏识。周世宗病危之际,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后七岁柴宗训即位。
然后有名的“黄袍加身”事件就来了。当时北汉勾结辽兵进犯后周,派了赵匡胤带兵去御敌。(也有说法说这个是赵匡胤谋划的)
之后赵匡胤带兵出征,夜宿陈桥驿。当天晚上喝的酩酊大醉,第二天起来他的兄弟们给他披了个黄袍,高呼万岁。这就是传说中的陈桥兵变。
与其他五代时期政变者不同,赵匡胤率军回京城开封时,并没有容许手下的人抢掠、杀死前任领导人。而是要求所有将士回到京城之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许抢掠国库,服从命令者重赏,违反命令者诛灭满门。这显示了一位开启伟大王朝政治家的风范。
就这样,赵匡胤登上了皇帝宝座,以“宋”为国号,封后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仅仅当上皇帝还不够。如果不处理好身边的人,五代乱局的恶性循环将会继续。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另外一个事件“杯酒释兵权”。讲的是赵匡胤款待了那些赫赫战功的将领,然后酒过三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第二天众将便称病辞职,解甲归田。
紧接着,为了解决五代时期,节度使权利无边,中央失去控制的情况。宋太祖取消了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兼领支郡的制度,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职,直接对中央负责,宋太祖还利用节度使调任,致士、入京朝见的机会,解除他们的权力,将它们投置闲散,使他们再也没有威胁中央的可能。
为削夺藩镇兵权,宋太祖将骁勇之士选送京城,编入中央禁军,这样各地军队中的精华都集中到京师,地方上再无精兵壮勇。
但兵变并不是只出于藩镇,陈桥兵变正是源于禁军,对禁军的控制更是至关重要。宋太祖确立了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共同统领禁军的“三衙”鼎力体制,使禁军将领之间相互牵制,确保了皇帝作为全军统帅的地位。
同时,为防止朝臣个人权力的膨胀,宋太祖形成了以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的中枢分权格局,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与宰相共同参决朝廷政务,这种格局分散了宰相的实权,防止个人权力的过度膨胀,造成宰执群体内部的相互牵制和平衡,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宋太祖在政治,军事,财政各方面,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在制度层面上有效的遏制住了兵变,终结了历史的轮回。
在宋太祖期间,还有个政策就是文人治国。
众所周知,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武人最为专横的时期,文人的地位落到了历史的谷底。在宋太祖大力的倡导下,好学之风愈来愈盛,与五代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且,宋太祖留下一条“祖宗家法”,不杀士大夫和言事之人,北宋每一位新君继位之前,都要在宋太祖留下的“誓碑”上发誓,其中一条是凡上奏章的士大夫,不管他写的奏章言辞有多么尖锐激烈,也绝对不能杀。所以整个宋朝一代中国人的地位被抬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导致了宋朝以习武为耻,这个国家战斗力就不是很强。
另外,由于过分注重政务部门和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发挥,也造成了之后宋朝政治的诸多弊端。
对后来统治的影响先按下不表,从公元963年正月起,赵匡胤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霸业,他先后消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江南,用十三年的时间,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除吴越、北汉外,大体实现了国家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