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说,把会的、知道的总是一股脑的抛给对方,发现对方不说话了……
有时候还会过早的质疑,强势的打断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结果……
昨天听到两个人分别不同的对话。一个小女孩和她同事对话,请求她的同事帮忙,听着感觉很舒服而自然。另一个是有独到的见解成年女性,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执意不接受别人的看法。一味的在强调自己的观点。感觉有一股压迫感。从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在思考如何让人喜欢?
今天拿出了李笑来老师的这本《把时间当朋友》,找到了我要的答案,学会倾听。
倾听是最好的沟通。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置疑。在倾听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过早的质疑,同时会造成幻觉,觉得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这是我常常犯的错误。过早质疑的另一个副作用是,他会让听者不由自主的进入排斥状态。我也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这种排斥状态应该被提防,排斥状态会让一个人处于永无进步的状态。因为拒绝接收,所以无法接受,接收并不等于接受的道理不是每个人都懂。
为了让自己听的更有效率。要牢牢记住这个简单的而又实用的原则。就算需要置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在倾听的过程中做两个动作回顾和预期。回顾刚才讲了什么?防止遗忘太多信息无法正确理解。能够记住要点。并有能力去做下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预期。
倾听不是被动听,而是主动听。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着进入倾听状态。
善于倾听的人往往会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他们早已习惯,所以并不觉得也不可能觉得辛苦。倾听,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说着的一切表达方式。包括他的眼神,姿态,动作等,随时随刻的尽可能去想象。说着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一旦听者开始有意识的做这些事儿,就会不由自主的真正的进入倾听的状态。
倾听后。要清楚的确认对方一意思,问:“那你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这样会没有任何副作用。
倾听需要练习,等我们忍住了去打断别人,主动进入倾听,随着别人的情绪去感知对方,有上两次就会习惯。
通过倾听解读,真正理解了倾听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