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笔记之-----《 那人那山那狗 》 霍建起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山间邮路,父子的心路。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影片上映于1999年,出自于导演霍建起之作在中国电影导演谱系中属于第六代,但他常自称为 “ 第五代半 ” ,因为他和第五代导演同校同届,但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工作,十多年以后才开始做导演,所以就被排在第六代导演的序列中。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那人那山那狗 》 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短篇小说,这是一部典型的 “ 治愈式” 电影,湘西的风景之美、人情之纯,我们曾经在沈从文的 《 边城》 里领略过,而霍建起导演则以其深厚的美术功底通过视听语言让我们一饱眼福。
一、诗意: 唯美景致与内敛情绪。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影片如同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随便一个暂停就是山清水秀的风景,拱桥、梯田、山峦、长满青苔的石板路和蜿蜒迂回的山间坡道在萦绕的雾气中伸向远方,葱郁温润的气息几乎要溢出画面。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例如: 父子遇到陈好扮演的侗族少女,父亲简单地介绍两个年轻人认识,两人羞涩的对视之后,画面便是前后相随的三人从田野穿过,镜头越拉越远,最后绿色的田野占满整个画面,隐约能看到三个人的身影,自然的魅力不言而喻,这就是影片的基调,意境大于情绪,诗意缓缓流淌。
二、人物: 乡民故事的忧伤与喜乐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影片中惦念孙子的空巢老人五婆、可以继续上学的转娃,还有陈好扮演的灵动的侗族姑娘,是这一路上有故事的人,这三个人物的设置,其实是有奥妙的,从老年到少年,从无望到希望。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老年五婆第一个出场,导演给她的镜头不是面部,是中近景,敞开的家门,五婆坐在门里的小凳上,如同一幅静止的画面,经年等待的恒久感和悲剧性扑面而来。 青年侗族姑娘第二个出场,笑意盈盈、活力四射最后出场的是少年转娃,峭壁大风,一根用于攀爬的绳子适时地垂下来,专等父子二人,绳子的那一端,转娃充满稚气的脸出现在镜头里,坚定的脸庞写满希望。
三、细节: 父子的对话与和解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第一天上班就有父亲跟着,而且父子关系一直陌生,儿子觉得别扭,但是之路200多里的山路,从保持距离到背父亲过河,从陌生到走近,从隔阂到依赖,他们的对话与和解渗透在诸多细节中。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例如:在上山的窄道与路人错身而过差点摔倒,父亲教儿子避让要领是 “ 向右侧身 ”,儿子便一次次练习向右侧身的动作,气氛瞬间轻松。 父子一路都是前后走,不并排,一来路窄。
二来是心理距离的暗示,儿子总是回避与父亲对视,但有一次他意识到父亲不在身后时,便数次转身确认,最后扔下邮包,跑回寻找,其实父亲知识去接手了,这个细节暗示父子关系又近了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