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从北方来的和尚有很好的才思,和支道林在瓦官寺相遇,讲研《小品经》。当时竺法深、孙兴公都在听讲。这位和尚的谈论,屡屡设下疑难问题,支道林的答辩清晰透彻,言辞气概都很爽利。这位和尚总是受挫屈服。孙兴公问竺法深:“上人应该是逆风而上的人,刚才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竺法深笑而不答。支道林说:“白檀木并非不香,但逆风怎能闻到呢?”竺法深体会到这话的含义,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原文】
有北来道入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风?”深公得此义,夷然不屑。
【人物】
林公: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家世事佛,二十五岁出家,精《般若道行品经》,曾著《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遁是一位典型的清谈家杂揉老、释的僧人,以好谈玄理闻名于世,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所注《庄子·逍遥游》为群贤叹服。
竺法深:东晋僧人,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出自琅琊王氏。18岁出家,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既蕴深解,又能善说。永嘉初,避乱过江。元明二帝时,深得崇敬,常著屐至殿内,时人称为“方外”之士。后隐居剡山,优游讲席三十余载。晋哀帝时曾奉诏入京,于御筵开讲《大品般若》,不久复归。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圆寂,年八十九岁。孙绰《道贤论》将之比刘伶,称其“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
孙兴公:孙绰(314—371),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少爱隐居,喜游山水。博学善属文,以文采著称,与许询为一时名流。工书法,张怀瓘《书断》列入第四等。曾撰《遂初赋》《天台山赋》,辑有《孙廷尉集》袭封长乐侯,初为太学博士,迁尚书郎,出任章安县令,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晋哀帝时,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阻止大司马桓温迁都洛阳,迁廷尉卿,太和六年(371)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