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约了一个朋友,一块去听了移民投资讲座,朋友听了很感兴趣,当场就交了3万定金,那一刻我真是挺嫉妒的,为什么刷卡的人不是我?!
我和朋友是笔友,通过写作认识。她也是90后,但已经买了3套房,2辆车,开始以为她是富二代,家里有矿。聊了几次后,才发现她是个特别努力的小姐姐,房子车子都是自己买的。在和她的接触中,我认识到了自己两个思维误区,今天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误区一:我只要想做到,就一定能做到
刚工作那会儿,我对自己有着“迷之自信”,总觉得别人能做的,自己也能做。碰壁多次后,才发现自己眼高手低,相同的事情,别人能做好,我往往会失误。很多事领导讲得很清楚,我也听得明白,可一旦开始执行,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别人帮忙,我根本搞不定。
以前我每次听到某个同事又做成了什么项目,总会觉得,换我做的话,结果也许会更好。现在的想法不一样,别人能做,是因为有能力做,我自己没能力,就不能怨天尤人,要先把手头的活搞定再谈提高。
误区二:所有的工作成就,都是牺牲健康换来的
加班、熬夜确实对身体不好,可身体不好,绝不仅仅是加班、熬夜造成的。我身边的熟人,但凡超过35岁的,都有点健康问题。于是我有了这种判断:想要工作出彩,就必须付出健康的代价。再加上网上时不时就出现的猝死新闻,更让我坚定了这种思想。所以我几乎从不加班,工作相对轻松,收入当然也非常有限。
见识的人多了之后,才渐渐明白,工作有所成就的人,身体未必是糟糕的,并且其中一部分人,身体情况非常健康。我之所以有这种认知,就是在自欺欺人,给自己的懒惰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我朋友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20多岁的年纪,如果不去拼搏,怎么证明自己的青春?很多事不是有结果了才去做,而是做了才会有结果。就像坚持写作,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可是文笔很烂,以前不敢去写,但是现在我在尝试。
同样是90后,我还在为房租发愁,朋友已经在配置全球资产了。收入差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见识上的差距,我没想过投资买房,也没试过倒时差,更不知道国外置业的有利政策,而这些只是我朋友所涉猎的冰山一角。
与其说我在嫉妒,不如说是自卑,恨自己的无能为力。当然,“嫉妒”的同时,我也在改变,学习新知识,希望我的未来会因此而变得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