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逻辑可以说是一项简单而又复杂的工程,其简单在,我们对它十分熟悉,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逻辑;而复杂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自己固有的错误理论以及方式作斗争。这个斗争的第一课,就是在学习逻辑学之前,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学习逻辑学都需要做哪些思想准备呢?
有些朋友可能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当我们想表述一件事情或者描述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明明我很懂,为什么他听不明白?”
“明明我很懂,为什么总是说不明白?”
这类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出现了问题,我们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清楚一件事,或者一个东西的细节。
这就涉及到了逻辑学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思想准备:全神贯注。
我们需要学会关注细节,对所处的每个环境及每个组成环境的要素,都能作出敏捷而主动的反应。
尤其当遇见相似的场景时,更要细心观察其中的差异。谨记,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正是我们准确传达信息的关键。
主观臆断是逻辑性里面的大敌。逻辑是客观的,不能与主观意识相混淆。因此我们要特别留意自身所秉持观念的客观性。
其一,确认事实。 通常来说,事实是既成的,它独立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具有客观性。
但我们时常会将其与主观观念混淆。比如经验告诉我们,同样一件事情,在一百个人口中,往往会传达出一百种样子。这就是我们在确认事实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确认事实的方法。
事实的客观存在基本形式有两种:事物和事件。
对于事物,也即客观存在的实体,想要确认它的存在,直接方法就是实地考察,也可以选择间接方法,即从值得信任的人口中证实,或者以照片为证。
对于事件,直接求证是很难的,因此其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要证明其真实性,如果这件事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就可以获得一手资料进行求证;若不是,则只能求证于一些间接事物,比如官方记录、档案等史料,并确认这些间接途径的可靠性。
其二,确认观念。观念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人的内部与外部相沟通的桥梁。
观念的正确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认知是否有效。那么如何确认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书中给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透过观念本身去看其所指的对象,看能否找到观念的本源。
如果我们成功在外部世界找到了一个对应物,我们也就确认了一个事实。
比如,当我们头脑中有一个特定的观念——猫,而这个猫在现实世界也真实存在。这就是一个有效的观念。而如果我们说,“猫有两只脚”,很明显这与现实不符,可能就是我们在“全神贯注”时出了错。
人类认知由3部分形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
而逻辑就是准确反映这三方面的过程。因此在了解了如何确认事物,如何确认观念以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自己有效的观念准确地传递出去,杜绝“词不达意”。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已经知道,有效的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在表达自己的观念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回归到事物本身,也即观念的本源,运用合适的语言,确保语言与观念的统一。
具体实操过程,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说完整的句子,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
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和朋友二人走在马路上,你看见了一只狗在抓一只老鼠。如果你只是对朋友说,“狗”、“老鼠”,等他明白过来你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也许狗已经把老鼠吃了。所以他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你表达了什么。
因此你可以尝试更完整地陈述这件事情,比如:看我的左手边,有一只狗正在抓一只老鼠。这样即使朋友没看到过程,相信他也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避免混淆主观看法与客观事实。不讲“没把握的话”。
比如你新买了一个墨镜,当你说这个墨镜在我桌上,那是一个可以判断真假的命题。而当你说,我的墨镜很漂亮。这就使得命题里掺进了主观因素,想让这样的主观命题被人接受,我们就需要不断为它作证,从而增加了陈述的难度。而当二人对于“漂亮”的概念界定不一致时,我们甚至可能永远也无法证明这一命题的有效性。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句。“有话直说”往往效果更好。
虽然很早我们就学习过,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但这个法则只在特定的文化环境里适用。比如在西班牙语中,它往往表达更强烈的否定意味。此外,即使在我们国家的语言环境下,双重否定句也容易引发歧义,造成误会。因此还是直截了当地表达更好。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比如如果你是个数学家,在向一群文学的朋友讲解自己的理论,那你可就要多多注意了,不要“拽”那些让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尽量使自己的表达通俗而有趣味,否则明天可能某公众号就会发布一个头条,“某数学家态度傲慢,当众装逼。”
避免模糊和多义的语言。对表意模糊的词语进行概念上的确定。
朋友曾经和我探讨过逻辑方面的问题,他当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即“概念的统一”,这其实和书里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我们在探讨“爱”“民主”“正义”等概念模糊或者多义的词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并确认对方的理解。如此探讨才有意义。不然所探讨的问题只会成为两条平行线,你在你的路上走,他在他的路上走,你们彼此不能理解,却又各执一词,认为对方是错的。
避免闪避式语言。直抒胸臆,但非口无遮拦。
如何做到让自己的语言简练而优雅,委婉而明确,是我们需要不断训练的过程。
最后,愿我们都能把握这些思想,在逻辑的世界里,与真相相遇。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简单的逻辑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