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很喜欢绿色,最近因为他的好朋友都喜欢蓝色,他转而说自己喜欢蓝色的,我问他:
你到底喜欢什么颜色呀?
他说:我喜欢的颜色有点绿、有点蓝,是绿色靠近蓝色。
我笑了。他喜欢的不是最近大热的“比蓝色更蓝的”克莱因蓝,应该也不是前段时间流行的莫兰迪。话说,“克莱因蓝”、莫兰迪这些名词让人觉得似乎“不知所云”,远没有我们老祖宗对词汇的形容那么生动。
其实,如果儿子再大点,看过《中国传统色青少版》,他可能会用更美妙的名字去命名他喜欢的颜色,告诉我他喜欢的到底是窃蓝、天水碧、东方既白、群青、太师青又或者是菘蓝。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这本《中国传统色青少版》,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因为:
书很美,里面所搭配的图片颜色赏心悦目,诗词故事精彩绝伦,阅读体验超棒;
非常适合碎片化时间阅读,我等儿子上兴趣班可以拿出来读,打疫苗留观可以拿出来读,而且随时拿起随时可以放下,没有压力。
长见识,符合通识教育理念。色彩、诗词、科学、历史、人文熔于一炉。无论是给娃美学启蒙,还是老母亲自己舞文弄墨,都还挺有帮助的。
这本《中国传统色》是文化学者郭浩所写。郭浩其人可能我们会觉得有点陌生,可是如果你知道他曾经引领了故宫大婚、故宫御猫等传统中国色美学再造项目,你可能会对他不一样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他以100种中国传统的颜色为切入点,给孩子们做最初的色彩美学启蒙。
整本书“大道至简”,简单而又不简单。
每一种颜色的介绍都分为三个部分——第1个部分是图片,通过图片让我们能够直观的了解这种颜色的具体样貌;第2个部分是解释,会结合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阐述这种颜色的命名以及前世今生;第3个部分是“多知道一点”,有点类似延伸阅读,稍稍展开讲解某一个具体的知识。
但一种颜色的全部介绍不超过四页,不累赘不拖沓,让人觉得刚刚好。
很多内容,会在某个点打动你。
比如,在讲到“黄白游”这种特别的颜色的时候,会很契合的提出黄白就够了,为什么还要特意加一个“游”字。
而作者清清淡淡的点出的那首关于“黄白游”的汤显祖的诗,简直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欲识金银器,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仕途不得意,有朋友劝他去拜访在徽州的老师去“运作”升迁,但是他却拒绝了,信笔写了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但却写出了一种不依附于权贵的与世无争人生态度。
有些内容,颠覆认知。
比如,从名字看,“纁黄”这个颜色似乎跟黄有关。可是,这种颜色其实是红色的一种,说的是黄昏时分太阳落到地平线下面,折射到天边的红中带黄的余光。而且后来,这种颜色居然和“婚礼”有关。
原来,古人认为黄昏是昼夜交换、阴阳交割之时,所以很适合做婚礼的时间。我老家湖北,习惯在中午举办盛大的婚礼大典,但上海似乎更喜欢在在晚上举办婚礼。以前我对晚上办婚礼这种习俗大惑不解,现在一看果然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把各种稀奇古怪的知识和颜色有机的结合,让孩子既有美学的享受,同时又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知识的拓展。
比如,在讲颜色欧碧的时候。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宋代之前是没有绿牡丹的,宋代以后有一个姓欧的人家在白牡丹根部上放了药物,培养出一种非常珍贵的绿牡丹,绿牡丹的颜色叫做欧碧。
而因牡丹命名的颜色不至于此呢,还有魏红、姚黄。宰相魏仁浦牡丹园在湖心岛上,家有漂亮牡丹,人们为了看牡丹要买票坐船。不得不钦佩古人也真是有经济头脑。
在提到牙绯的时候讲到了唐代的服色制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是深绯,五品是浅绯,六品是深绿,七品是浅绿。而且还引用了白居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官阶所对应的服色的诗词,读到最著名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孩子可能会会心一笑。
还有呢,喜欢《红楼梦》的女孩子读到“海天霞”中介绍打络子,一定会觉得特别的有亲切感。我以前读到这一段故事的时候非常好奇,为什么红色要用黑色或者是青色才能压得住。
雌黄的典故则让我们对成语信口雌黄有更深的印象。原来古人会在黄纸上写字,如果有错误会用雌黄来涂改。后人便用“信口雌黄”那表述言语中有各种谬误。我小时候,背着词语来总是觉得很痛苦。看了这本颇有意趣的书,这些典故恐怕想记不住都挺难。
我们常常喜欢让孩子读各种各样的和升学相关的书籍。其实,我倒是格外推崇类似《中国传统色》这样的书籍,看似无用,但读来没什么压力,其中的典故信手拈来就是很好的素材。同时又起到了美学熏陶的作用,很有高级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