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岩
作为道路的补充
它对已经走过的,进行归拢。
它不负责陈述未来
只把未来的线头捋直,拈在指端。
它宣示生活里的不抵抗运动
——铁定会有某种方式,将行走
排除在急流或深壑的外部。
我偏爱那种拱桥
它所摹画的圆:一半浮在水面
另一半,立于虚空。
点评
邵燕祥先生曾写过一首仅有两行的短诗《嫉妒》:“一棵树望着另一棵树/恨不得自己变成利斧”,因为对人性的触及,对一个特殊年代的背景批判,它在不经意间成了一首杰作。之所以从这首诗说起,是因我一直认为,咏物诗如何从物的身上挖掘出时代价值和意义而又不偏离物本身,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的问题。从这样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尝试和努力。
“桥”作为这首诗的主体,一直被作者的书写所围绕,开篇中的“道路的补充”,是一个“事实”而非发现(如果换成“路是桥的补充”则是逆向思维的发现了)。第二节的“拈在指端”,是引而待发的拟人化表达,其微妙在于“拈在指端”的多重可能性。第三节“将行走/排除在急流或深壑的外部”,揭示桥“作为道路的补充”之对外的作用以及它和周围世界的联动,也是作者对物的深度凝视,能感受到作者思绪的高度集中。
如果前三节所写的桥指向同一座桥,这座桥在第四节则被撇开了,奇峰突起为另一座桥——“我偏爱那种拱桥/它所摹画的圆:一半浮在水面/另一半,立于虚空。”相比之前的陈述,这里的桥毫无疑问是一座无用之桥、艺术之桥和形而上之桥,桥的涵义也因此而变得丰富。作为读者,我们在奇峰突起之处看到了诗之所在。
✦特邀点评:谷禾
打动我的是:它所摹画的圆:一半浮在水面/另一半,立于虚空。
2022-04-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