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微言大义(二)

孔子的微言大义(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8-15 08:42 被阅读0次

    子西:彼哉彼哉

    ——《论语》学习之14-9-2

    【原文】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白话】(有人向孔子)请教子西如何。孔子说:那个人啊!那个人啊!

    【思考之四】子西何许人也?

    戴溪曰:“前辈尝说春秋有三子西,此所问者是楚子西,何以言之?谓其所问者皆执政也。”

    春秋时有三子西。一是郑国子产的同族兄弟公孙夏,两个人相继执政于郑国。其他两个子西,都是楚国的大夫,一个叫斗宜申,另一个是公子申。

    斗宜申,是楚国带兵的司马,此人曾追随令尹子玉,被晋国军队打败。他的身份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司马,未曾身居要职,孔子所说的子西应该不会是他。郑国的公孙夏是一个缺少头脑的人,也不是郑国重要的辅政。而本章所讲的管仲和子产,都是权倾一时,身居要职,辅政多年,在春秋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从这个角度看,郑大夫子西和楚国司马斗宜申,都没有可比性。

    那么,子西指的就应该是楚国公子申,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时,任楚国令尹。鲁哀公六年,即公元前489年,孔子周游到楚国时,楚昭王想要重用孔子,欲给孔子封地七百里,被令尹子西劝止。朱子集注》说:“子西,楚公子申,能逊楚国,立昭王,而改纪其政,亦贤大夫也。然不能革其僭王之号。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其后卒召白公以致祸乱,则其为人可知矣。”朱子说,子西能让位楚国,拥立昭王,而自己改任主政,也是个贤大夫啊!楚国是子爵,而不能改变楚王这个僭越的名号。昭王想重用孔子,他又阻拦,使孔子不得重用。后来最终被白公胜所杀,那么他的为人可想而知了。

    关于孔子到楚国后,子西阻止楚昭王重用孔子的事,《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载的: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昭王想把有居民的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令尹子西对楚昭王说:大王出使诸侯的使者有像子贡这样的人吗?楚昭王说:没有。子西说:大王的相国有像颜回这样的人吗?楚昭王说:没有。子西说: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人吗?楚昭王说:没有。子西说:大王的各部长官有像宰予这样的人吗?楚昭王说:没有。令尹子西说:况且楚国的祖先在周朝受封,封号为子男爵位,封地仅有方圆五十里。现在孔子修治三王五帝统治天下的道术,彰明周公、召公的德业,大王如果重用他,那么楚国还想世世代代保住泱泱数千里的土地吗?周文王在丰地,周武王在镐地,以百里领地的小国君主最后称王天下。现在孔丘如果占有七百里土地,又有贤能的弟子辅佐他,这不是楚国的福分啊。楚昭王听了子西的话,意识到分封给孔子幅员广阔的土地,确实会对楚国构成严重威胁,于是放弃了封给孔子土地的想法。

    子西虽有两次让王于楚君的事迹,但误召白公胜,并任之为朝大夫,而在公元前479年自己被白公胜作乱所杀。所以,当有人请教孔子,让他评论子西时,孔子只说了:他呀!他呀!

    【思考之五】孔子评价子西,为什么说“彼哉彼哉

    有人问孔子关于子西的看法,孔子说:“彼哉!彼哉!”那个人啊,那个人啊!那个人怎么样呢?孔子没有说,但又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他的观点。这与评价子产和管仲,都给出非常清晰明白肯定的结论不同,孔子似乎不愿意评价子西。这是为什么呢?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就人论品,以一字之褒贬尽其生平,万世之公论由此而定。”孔子论人,往往一个字就能概括他的一生,并且成为万世的公论定论。刘宗周曰:“王降而论伯(霸),夫子随世以论品矣。非有功于世道者,不足称也。春秋之时,王室日微,而民生促矣。郑有子产,庶几以生民为念者,其犹存先王之遗爱乎,故曰惠人也。楚有子西,则与闻僭王猾夏之恶者出于人理乎,‘彼哉彼哉’,恶之也。”

    “彼哉”,指没有值得称说之处。朱子曰:“彼哉者,外之之辞。”论语注疏》:“无足可称也。”孔子的意思是,那个人没什么可说的啊。说他很优秀吧,有不少缺点;说他坏吧,又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这又与孔子评价管仲有很大区别,即说管仲是个仁人,能匡正天下,但又说他“之气小哉”,有三归设反坫。那为什么不像评论管仲那样评价子西呢?

    主要原因是子西能让国,但却不能劝楚王去除僭越的王号

    子西,作为楚平王之子,太子建之弟,平王死前,太子建被赶走;平王死后,放弃了继承王位的机会,立其弟为昭王,后又拒绝了楚昭王让他继承王位的遗命,而立昭王之子为楚惠王。在柏举之战(即吴灭楚之战)后,助其弟楚昭王复国立了大功,被任命为令尹。他比较有治国才能,为稳定楚国局面做出了贡献。

    楚人先祖鬻熊辅佐周文王灭商有功,周成王念其功劳,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春秋时期,只有周天子是王,其他都是公、侯、伯、子,唯有楚国,自己称了王,孔子认为他是僭越,应该去除王号。子西在位,他没有帮助楚子革去僭越的“王”的称号。还有,楚子曾经去问九鼎的轻重,所谓问九鼎轻重就是心怀不轨,就是想取天王以代之。再者,他不能劝其父楚平王改正恶行(楚平王曾为其子太子建娶秦公女,发现秦女漂亮后自娶,又找借口把太子建赶出了国都,埋下了楚国内乱的隐患),说明子西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模棱两可。所以孔子著《春秋》,里面不称楚王,都是“楚子”,因为楚国是子爵!孟子说“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是因为,楚昭王准备重用孔子时,子西怕影响自己的地位,所以建言阻止,导致孔子被迫继续流落江湖,说明他妒忌贤能。加上,他召太子建之子白公胜回国,导致了“白公胜之乱”,自己也被白公胜所杀,使楚国陷入了混乱,说明他识人不明。甚至是因为子西曾经坏过孔子的好事,孔子不便直接否定他(避免别人误以为是因为彼此的过节而否定人)。所以,孔子知道子西的气量和为z.的得失,于是在这个问题上,就采取了不予评价的态度。

    这种解读,最起码是误读或者是错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微言大义(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sc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