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中的一句,我们都知道孔子写《春秋》那都是微言大义,只有在《左传》中能看到一个详细的故事。
01
故事讲得是郑庄公和他弟弟段于鄢的故事。郑庄公他妈武姜生他的时候难产,貌似是脚先出来,吓着了他妈,所以他妈特别不喜欢他,还给他取了个“寤生”。
武姜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就事要搁平常人家,父母偏心也很容易导致家庭问题,更何况是帝王之家,这位妈一偏心就偏到了要废长立幼的程度。不过幸好庄公老爹还是比较理智的,没同意。
郑庄公讨厌这个弟弟是铁板上钉子摆明的事儿了,但是当他即位后,老妈为小儿子请封,他二话不说就分了一块大大的封地给共叔段,大概就是大到前无古人的那种程度,名曰“京邑”,所以当时的人也管共叔段称作“京城太叔”。
朝中有人反对,庄公解释,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段对话:我妈让我这么干,我能怎么办呀?
大臣说,你妈她偏心,什么时候能满足呀,不如早点处置,免得成为祸害。
这时候郑庄公的回答就比较有意思了,他云淡风轻的说了一句我们现在常说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等着瞧吧!”
这话乍一听有点阿Q精神,自欺欺人的意思,可仔细想想这共叔段得了封邑跟多行不义有什么关系呢,完全没有逻辑支撑呀!
02
郑庄公,这位老人家虽无霸主之名,却有称霸之实,那可是被齐桓公视之能把自己的产业发扬光大的人物。
想来那时心中早已定下了捧杀大计——你要啥给啥,随便你怎么得瑟,我看你能膨胀到什么程度,反正早晚能给我抓着把柄。
这位共叔段也是不负哥哥的期望, 过了不久就撺掇着原来属于郑国的西北边的两个城邑背叛,归为自己的属地,进一步扩大了地盘。
这时候又有人出来劝庄公,话说得还挺狠的:“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吧?您如果不想干了,把郑国交给太叔,那我就去服待他去,你要是不想给,就趁早干掉他,不然大家心里不踏实。”
郑庄公依旧无动于衷,连公开谴责一下都没有。
这下好了,一再试探老哥都是忍让的态度,甚至要啥给啥,太叔更是得瑟的没边儿了。他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盘算着偷袭郑国,直接把老哥干掉得了。
最狠的是他妈武姜也支持小儿子搞掉大儿子,甚至还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弟弟造反,亲妈不劝着反而跟他里应外合要害自己,按说一般人听到这种消息一定心塞的要死。但庄公是什么人,人家只说了两个字,“可以。”
“哦,你们全都看到了,不是我当哥的不让着他哟,他可是要造反呀,我也没有办法呀。”
郑庄公成功塑造的受害者形象全国人民都有目共睹,对偏心的老妈武姜和贪得无厌,恩将仇报的太叔无比唾弃,恨不得人人得以诛之
03
所以当庄公派人去讨伐京邑的时候,京邑的人民毫不犹豫的背叛了共叔段,没办法共叔段逃到鄢城,很快又被人跟在屁股后面赶走了
史家人眼睛是雪亮的,大抵觉得郑庄公这人人品也好不到哪里去,明明就是讨厌共叔段,想搞他,还偏偏喜欢卖人设,弄的事情这么复杂。
《郑伯克段于鄢》什么叫做把你捧得高高的,摔得惨惨的《春秋》对这件事进行了点评,弟弟不义,但哥哥也不仁,若是哥哥在事情微末之际就对弟弟加以劝阻,弟弟就不会落得这个下场,反而是对他进行纵容,等到他骄傲恣睢的时候再干掉他。这就无不说明郑庄公的阴险了。共叔段就是再怎么折腾,也都在郑庄公的手掌之中。
那庄公对他妈是怎么处置的呢?他把他妈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她要不葬在地下,就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倒也相见甚欢,至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通篇来看,弟弟共叔段不臣,郑庄公自己一心想要灭掉他,却是先将他陷于不仁不义之地,最后郑庄公自己还落得一个孝母悌弟、只是他们对不起我不是我辜负了他们的好名头,这足以显现出郑庄公的高明!
难道他和他的母亲还有什么感情吗?
难道他将弟弟置于死地,他的母亲不恨他吗?
那为什么还要和他的母亲“和好如初”呢?
只不过都是名利双收的政治手段罢了。《郑伯克段于鄢》不愧是教科书式的骨肉相残、权力斗争的经典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