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我的孩子太小了,带着他出远门旅游太麻烦了,再说他什么也不懂”
经常听到有年轻的父母说,“因为孩子,都好几年没出去旅游了”。问为什么不出去玩,便说:“孩子需要人照顾啊,出不去。”如果问他们,“为什么不抱着孩子一起去呢?”他们十有八九会回答:“孩子小,出去什么也没法看,连累的大人也没法好好玩。还是不带的好。”
对于婴幼儿应该不应该带着出去旅游,包括远途的,我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婴幼儿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与接触,甚至在母腹中就已经开始了。在孩子不懂事之前让他去接触各种事物,看上去好像孩子没有什么感觉,但那是我们自己的看法,科学家告诉我们不是那样的。
2020年出了一本书,叫《我们如何学习:大脑为何(暂时)比机器学得快》,作者是一位发过的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Stanislas Dehaene)。和他的妻子和同事们是研究婴儿大脑的先锋,他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来研究婴儿的大脑,事实上,研究表明,婴儿大脑已经具备与成人大脑一样的结构,婴儿一出生就已经自带一些关于物体、数字、人和语言的“隐形知识(invisible knowledge)”,用通俗的话说,虽然婴儿开始的时候,听不懂很多话,看不懂很多事,但是,他的大脑应做好了听懂语言、看懂事情的一切准备。
大脑发育过程中各个区域的生长不一样,学习必须精密配合才行。你必须不断地给孩子的大脑提供足够多的刺激,才能在适当的阶段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成长。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也说,0-6岁的孩子,大脑的活跃程度是最高的,外部信息输入大脑,都相当于“喂养”大脑。你领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各种信息连接交织成网,加强或者断裂,形成“知识”储备。书中有一组数据,孩子的整个童年期,多跟孩子说话,孩子客户可以听到3000万个单词。这些交流互动,给孩子带来的神经连接是惊人的,孩子的大脑也会变得更聪明。
所以,孩子即使刚出生不久,也要尽量带着他出去,让他去感受外界的各种声音、光影、风雨,当然,要给他留出他所需要的休息时间。即使是婴幼儿,即使他多数时间都是看上去无感,但是他做接触的事物都会在他的大脑里留下印记,都会促进他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从而变得比不去接触这些事物更聪明。
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就非常注意带着他去接触各种事物,期初是抱着,去马路上听各种车辆的声音,敞开窗户听风雨声,去学校教室窗外听学生郎朗的读书声,以及下课后学生蜂拥而出的嘈杂与混乱。再到后来,像很多父母一样,我带着他去本地的各种不同的地方,近距离的旅游当然不可或缺。甚至有一次,为了让他见识火车,我专门买票乘火车去了一次县城,下车之后再买票乘火车回来。
再到后来,有机会出远门出差的时候,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一般会带上他。我记得有一次,好像儿子在读初中,有一次出差的机会,要带着孩子去,去给孩子的班主任请假,说明请假事由,班主任的嘴巴吃惊地张开老久,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我赶快给他说,这次出门机会难得,孩子的课我们给他补,保证不落下。老师虽然同意了,但是还是说,“这给孩子请假出去旅游,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一番很不情愿的样子。
事实上,从很小就出去旅游的孩子,别的不说,去的地方多,见的人多,处理的事情多,见的景物也多,等到长大了一般不会害怕自己出门,出门在外的自理能力也会强很多。后来,我儿子在初一的时候,去北京参加一个月的学习和夏令营,还是独自参加其他活动,都能应付自如。再到后来高中毕业出国留学,每到一个地方,都不会因为是新环境不适应,显示出了很强的自理能力。我觉得,这与从他很小,我们带着他去过全国各地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记得台湾有个企业家,有个女儿,初中就让她出国留学,况且都是自己去的。别人问他爸爸,你不担心孩子吗?他说,从女儿很小父母就带着她去过很多国家,她自己的很多事情都是她自己做的,各种求助途径、各种安全知识,已经都非常熟悉,事先她自己还规划了所有路线、联系好了她在国外的监护人,订好了机票,联系好了所有航程中给她提供服务的乘务员等,设想好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何时给她父亲联络都定好了地点和时间……她父亲根本就不用担心。
*本文关于《我们如何学习》的内容,参考了“得到”APP万维钢·精英日课《我们如何学习》的部分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