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脾气/文
简书更文停了一段时间,也竟然降低创作的热情了。
之前的文章,或有感而发,或评头论足,也是好好思量之后敲下的文字。而电影看的多了,却有种不知所措,每部电影的主旨,教育和感悟,也好像持续那么一下下,就被另一部更激烈的电影替代。
连电影,也学会了争强好胜,犹如好声音,需要加大嗓门吆喝了。
但有一部剧例外,也就是慢脾气最近追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不同的国度,孩子们的童年怎样度过。周轶君导演下的纪录片,层层拨开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孩子,他们的想法和态度,和习俗国情不无相关,但最关键的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打动心扉的,还是印度那一集。致力于教育的教授学者们,并不以为自己权威不可挑战。他们以与学生争辩为目的,让学生抛出问题,并层层阐述想法和疑惑。在你来我往的讨论中,总会有一个双方满意的答案。
他乡的教育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很活跃的提出问题然后解决它。无论你的想法多么的幼稚,也不会遭到老师同学的笑话。直抒胸臆,不仅对待政治经济,还在于生理期普及教育。
而反观国内,学生们被教导“思辨”。也就是思考后的辩论。我们并不提倡课堂上提出扰乱课堂秩序的问题。有的勇敢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大多被老师一笑置之。我认为,这也许是中国学生普便被建议记日记的原因,借以承载太多不能宣之于口的想法。而更可笑的是,这些日记还要交给老师批阅,家长们也毫不客气天天检查,便又变了味。
一位印度教育家描绘了他眼中的中国人:中国人很善于完成事情,总是很完美的思考之后进行他们的计划,而印度人,是在边思考边完善(大意),一个注重结果一个注重过程。
不禁想起多年前的暑假,小兵们围坐在会议桌上,听着主管唾沫横飞的讲,这样的报告,不达到理想效果不要拿给我们看!
慢脾气原创,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