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米兰讲座》一书中,谈到了很多深刻的见解,现摘录如下:
关于写作与作者的关系,余华这样说:
“写作其实和生活一样,生活只有不断地去经历,才知道生活是什么。写作只有不断的去写,才会知道写作是什么。”
“对一个作家来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的自传,也可以说都不是他的自传。因为作家在他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清楚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生活感受,来创造出不是作家本人的人物。”
余华对其他作者的评价: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他用生动和作恶剧的恶作剧的方式描写了这个世界。他的生动在叙述里不是点滴出现,而是绵延不绝的出现,就像行走在贝尔格莱德,总是听到在经过的餐馆里传出库斯图里卡电影里的音乐。他的恶作剧在叙述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和相遇的,如同多瑙河与萨瓦河在贝尔格莱德交汇在一起那样。”
“站在那两个街区的时候,我想象这个过去的坏小子干过的种种坏事。他干过的坏事比我哥哥小时候干过的还要多。我哥哥干过的坏事起码比我干过的多五倍。”
“我面前的这位塞维尔朋友的思维里没有边界,他的思维不需要签证,可以前往任何地方。”
“鲁迅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子弹直奔心脏而去的子弹。”
“很多作家在小说里写描写景色,只是写景色。但沈从文笔下的景色像人物一样有血有肉,这是了不起的。”
余华对《在细雨中呼喊》一书书名的解释:
“在一个精神压抑的社会体制里,人们常常以性格的粗暴来表达自己人性的呼呼呼喊。为什么我要用在细雨中呼喊这个书名呢?因为细雨的景象总是灰蒙蒙的,总是压抑的,而呼喊是生命的表达,是人性对精神压抑的暴动。 我们只能用粗暴的言行来表达自己人性的存在,虽然十分可悲,可是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
谈到小说对社会的影响,余华这样说:
“小说是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但是小说可以改变读者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余华对人性的认识:
“世界一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可总是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人性中的东西,自私和残酷,同情和怜悯等等。所以这样的故事现在会发生,将来会还会发生,只是发生的方式和背景会不一样,实质是一样的。”
“这些欺负和侮辱别人的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同时也是被欺负者和被侮辱者。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在世界各地发生。关键是作者如何去叙述这些故事。我认为作者应该满怀同情和怜悯之心去叙述这些故事。”
“当一个人压抑很久以后突然爆发了,他就会比别人放变得更加开放。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好比是荡秋千一样,这一端越高,荡到另一端时也会越高。”
余华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认识:
“中国的知识分子太多的关心自己,可是很少去关心别人。一个人只有真正关心别人,才能做到真正关心自己。一个人如果不关心别人,也不去了解别人,那就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