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如果你能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虔诚地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
学习心得
曾子的这句“慎终追远”是孝敬的延伸,是感恩的升华。儒家倡导丧祭的目的,就是通过丧葬、丧祭的这种方式,使百姓道德敦厚,世风民俗归于纯朴。后来贵族统治者凭藉他们的地位与财富,发展成厚葬,走向了反面。百姓衣食尚忧,没有条件操办,只能从简,但哀亲真诚。孔子在《八佾》篇说过:“丧,与其易也,宁戚。”是说丧事与其仪节周到,宁可尽情哀戚!
丧礼极为重要,是远古先民氏族的共同特征。现代人类学家说,当人知道葬死者,或给死者以某种丧葬形式,即人的族类自觉的开始,亦即人的文化心理的开始。动物一般就没有。追怀死者的丧葬礼仪,都具有此种情感兼理知的重要功能。这即是最早的社会意识、人性心理、情感行为。孔子及其弟子承续这一历史遗俗的强大传统而加以理论化和理性化,把它转向内心,形成“仁——礼”结构。外在为“礼”(人文),内在为“仁”(人性),以此为人道之本。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次葬礼。依稀葬礼上有很多人,有一个类似于主持的人在念他的生平事迹,追悼他在世时的那些奉献。在葬礼上不可以笑,每个人都低着头,有哭得撕心裂肺的,有泣不成声的,也有不哭只是低着头的。然后由他的亲人抱着他的头像,领着一队人(有一些人举黑色旗子)送他的遗体离开,在村口的分叉路口道别。在看不见踪影时再悲恸地哭一场,然后绕村子一圈回家。路边的每一户人家都会在门口挂一串鞭炮,在送葬队伍路过时点响鞭炮,也算送逝者一程。逝者家里也会挂上一张逝者生前的黑白照片,备后人留想。
每个地方的丧礼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但应该都是作为哀悼的一种形式。逢年过节,尤其是清明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去祭拜祖先。我觉得这只是基于对祖先最基本的礼貌以及缅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