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思维:如何活得不焦虑
of 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 on得到
先说感受:这节课觉得有点各色,好像跟前面的课程也不搭,跟后面的也不搭。纯粹是为了说明心理学里面的几个基本概念。
哪几个概念呢?
尽量具体描述,不要抽象;
尽量关注当下,不要过多关注将来。
===============
我还是按照课程的顺序大致描述一下。
如果把一个人的思维比作一条河,河流要流动起来,有三个条件:张力,河道和源头活水。
创造性目标带来张力;
张力变成行动力是方法论,具体说是WOOP思维和控制两分法,它们是河流的河道;
而源头活水,就是要和现实接触。是一种“近的思维”。
近的思维方式,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这变化的。(所以是源头活水?)
而对立的远的思维,是关注想想的,抽象的,远的事物。这些事情常常是精致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
近的思维会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条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河流。
可见,前面提到的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都属于远的思维方式。
既然远的思维方式这么不好,为什么还会存在呢?
因为我们面对的信息无穷无尽,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些信息封装起来装到我们的头脑里,让它们变成我们的概念,观点,评价,简单说,就是抽象化,形成刻板印象。
(默默地想起了罗胖讲的“地域偏见”的故事,也是抽象化后的刻板印象。)
以上是引入的第一对概念:近的思维方式和远的思维方式。
(我的理解是,面对具体的思维方式,和抽象的思维方式)
=================
然后突然引入了第二个概念:正念
(没正经学过正念的人,惶惶然,我错过了什么?)
正念强调专注当下,强调此时此刻,这跟近的思维强调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陈老师又把近的思维模式,叫正念思维。
(感觉跟上一章,强行引入心理舒适区的赶脚,一摸一样)
如何学习正念思维呢?(不学可以吗?)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
这一条在心理咨询行业中很常见,要具体,不要抽象。
举例说:
你儿子做数学题错了,你可以说:你这道题错了,而不要说:你真笨。
你老公深夜才回家,你可以说:你今天回家很晚,我很担心。而不要说:你总是不回家。抽象容易引发战争。
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基本上同上。
比如老公深夜回家,你可以问:你今晚这么晚,是什么原因呢?而不要问:你这么晚回来,是不是不爱我了?后者既不好回答,更易引发战争。
我们只有真的看到了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你才能看到你能控制的部分,才能找到可能的出路。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在时间上,先做事,然后才有“有用没用”
如果你在为一些远的事情焦虑,可以用这条原则把自己拉回到现在: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我现在能读书,能写笔记,能给人分析情绪。
我愿意做。
也许将来我也能够小有所成。
以上。
=============
多一点读后感
这节课反复听了3,4遍,里面的内容听懂了,但仍旧觉得前后不搭,好像是为了引出正念这个概念,强行加了这节。
然而,这个关注当下的概念,也是极好的。
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德国人埃克哈特·托利著。书中讲的是,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过去和将来只是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这本书提倡我们认清时间的幻想(不是时间的朋友啊),发现平和与宁静,找到内心的力量。
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与课中的正念思维,是同一种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