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也许是先生主张“生活里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缘故,专门提到了关于科学学科的思考。
先生认为科学品质,探究精神主要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我之前的一个观点居然和先生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科学家或者说一个人的创造精神是由小学老师决定的。甚至于我认为,之所以我国诺贝尔奖少,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学老师,因为从小就泯灭了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且说科学学科。我们学校也斥巨资建立了科学教室,一学期用的次数应该不会超过5次。我知道的,有一次公开课在里面讲的科学,其他就不得而知了。现在的科学老师都是兼职的老师,听说一线城市的科学老师已经有专职教师,我们目前是一些自认为四十多岁老教师不想教主科,也不能不教,只能教科学,至于科学课是怎么上的,我是不太清楚的,也许上的也很好。
2017年,我也教过科学课,那时候还没有实验室,我也不是专业的,读书也少。每节课我都会给孩子们讲一些天文知识,二十四节气等等,六年级的孩子们即使听到这些也认为很神奇。动手的科学课我目前确实没有上过,我只教了一年,之后有了主课,也就不能胜任了。
再说科学精神的培养。且说爱迪生小时候吧,由于在学校贪玩,好动,学业也是一塌糊涂,被学校开除。好在他的家里有一个“实验室”,里面有很多的化学物品,他总是自己在实验室鼓捣。我想这就是从小养成的科学品质。平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参与生活实际,这样他们才能对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现在学生的知识几乎都是从课本上来的,如果能像苏霍姆林斯基描写那样,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劳动,每天下午可以根据估计的兴趣去参加自己喜欢的动手课程,那学生又怎会不喜欢。同样的,陶行知先生也提到了这样的场景,让学生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课程。
两年前,有幸去山城区故县小学,虽然学校小,只有几十个学生,进入大门就会被学校两侧的花坛所吸引,更为惊叹的是在学校后面的一大片空地中有学生种的各种蔬菜水果。同样是两年前,我还有机会去上海的上海交大附属小学学习,他们学校大门的左侧有一小片空地,也是由学生种的花花草草,但是明显有些荒废。我现在非常同意卢梭先生的观点,教育应该回归到自然,最终的走向应该是农村。
现在城市里的学校看着到处都是水泥地,学生很少接触自然。这个寒假,我们学校也悄悄地在学校西边开辟了一块空地,说是分成六小块,每个年级一小块去打理。希望开学之后的活动不让这空地成为摆设。
在劳动和实践中不断产生探索精神,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两年我们又重提劳动教育的原因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94752/a94cee63063eece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