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民哲
《课程的逻辑》之五

《课程的逻辑》之五

作者: Wray2017 | 来源:发表于2017-12-23 22:47 被阅读12次

    探究学习与理科教学

    “探究学习”是遵循科学家运用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探究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儿童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探究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旨在培养儿童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探究学习的第三个特点,是只在有效形成认识自然之基础——科学概念。探究学习的第四个特点,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探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主动参与,发展探究能力,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以此为武器,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是现代理科教学应有的模式。“探究学习”的目标,包括了基本的探究能力的形成,广泛的科学知识的建构,直觉性:创造性思维即逻辑思维的发展。

    加涅在“探究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构成学习的前提条件。加涅认为,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习所必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不可能有任何学习。学习时,“初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学习终结时的能力,将会比早期能力更高一层。这正是学习的成效,是新的学习的形成。

    “所谓‘发展’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发展’必须依存的前提条件;而学习不能归结为单纯的成长过程,那样的人的内部倾向与能力的变化。教学,是学习的必要条件。”“高级能力”指的是“抽象化、概念化能力”、“概念的形式操作、逻辑操作的能力”、“发现、解决新问题的思考能力”。在学校教育中,“高级能力”的学习主要跟三种类型的学习有关系:第一,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第二,某一种学习是否成立,可以从学习者的初始能力与终结能力之间的差异加以判断。第三,要有效的实现学习的最高层级——问题解决。第四,不排除教师的适当的指导的前提下,保障儿童自由活动的教学设计,是“探究学习”的最大课题。

    优质的课程是不可能把教材与教学方法绝对对立起来的。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必须先行。在高中阶段,用小学、初中阶段培养起来的探究能力、态度和基本的科学概念,获得更高级的科学概念,从而更广泛深刻的认识客观世界。这就是现代理科教学模式。布鲁纳所说的“所谓认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重要的;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而加以调节。

    “探究学习”论认为:(1)理科教学包含了科学概念(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注重科学概念即概念系统。(3)教学方法强调“探究过程”。“探究学习”课程突出了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有利于教师全面的把握“教育目标”,并且明确教学评价的领域,这就是提高教学的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

    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一部教学发展史,说到底无非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面。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的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

    新课程中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崭新的课程领域,担负着改造学生“学习方式”的重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1)开放式问题。(2)真实性情境。(3)渐进式解决。(4)发展式评价。研究性学习式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最大特质式“跨学科性”。“研究性学习”再一个鲜明特质式“体验性”。人是通过体验而成长的。“研究性学习”正是提供直接体验的一种“体验性学习”。研究学习式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开放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需要以革新的行动来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要求,改造教师团队的心态与教育环境,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勒温说:“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也没有无行动的研究”。“课程行动研究”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参与”、“改进”、“系统”、“公开”。“课程行动研究”是作为课程实践主体的教师再自然地教育情境中直接“参与”的一种探究活动。“课程行动研究”有三个基本概念,即: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践、课堂即实验室(课程发展实验室)。1、教师即研究者。教师既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又是课堂层次的课程发展者。课程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身来研究。2、课程即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活动。“课程行动研究”应当“从实践的思考方式重新探讨课程问题”。3、课程即实验室。教师的教学任务在于提出课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教师的重要角色在于鼓励与激发学生无限潜能的发展。

    任何称得上“研究”的研究都必循具备“实证性”与“批判性”。“课程行动研究”也不例外,它的每一步骤——明确问题、收集数据、分析并解释数据、确定行动计划——都需要精心组织。鼓励一线教师排除“单位主义”的束缚,建立合作的制度措施,与姊妹学校合作、与社区合作、与大学研究所合作,展开创新的实践,表达真实的声音,创造自己的课程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之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hc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