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不收齐宣王的钱,因为齐王没有听他的话,没有用他的政策。孟子若拿了他的钱,就不是为天下,为齐国谋福利,而是为自己谋利禄了。孟子之高洁,和商鞅真是天壤之别,商鞅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孟子是“君子不可以货取”。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yi)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jin);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陈臻,是孟子的弟子。兼金,是成色好的金子,价值是普通金子的两倍,所以叫兼金。镒,是二十两。赆,是临别送给远行人的路费。
陈臻问孟子:“过去在齐国,齐王送您两千两上等的金子,您不接受。后来在宋国,宋君送您一千四百两,您接受了。到薛邑,送您一千两,您也接受了。如果在齐国不接受是对的,那么在宋国、薛邑接受,就是错的。如果在宋国、薛邑接受是对的,那在齐国不接受就是错的。老师一定有一头是错的。”
孟子回答说:“都是正确的。推辞或接受他人的馈赠,是君子立身之大节,应辞应受,只看道理上如何。君子居人之国,交之以道,接之以礼,别人有馈赠,峻然拒绝,绝人于己,也是不对的。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对远行之人,馈赠路费,这是礼之当然,所以宋君说:‘送些盘缠吧。’我应该接受。
“在薛邑,听说路上有危险,我有戒备之心,要加强警卫。因此他说:‘听说您需要加强警卫,送点钱给您买兵器吧。’我也应该接受。我在他的地盘,他本来就有提供资源和保护的礼义,我怎么要拒绝呢?
“所以在宋在薛,其馈赠都出之有名,合乎礼仪。在齐国呢,就没什么理由。无凭白故送钱给我,这不是等于收买我吗?君子怎么可以被收买呢?小人见利而动,给钱就来,但君子不可以。我不接受他的钱。”
孟子不收齐宣王的钱,因为齐王没有听他的话,没有用他的政策。孟子若拿了他的钱,就不是为天下,为齐国谋福利,而是为自己谋利禄了。所以你不听我的,我一分不取,走了就是。孟子之高洁,和商鞅见秦孝公真是天壤之别,商鞅是只要您能用我,给我利禄,我什么招都有,哪招合您胃口就给您哪一招,从帝道、王道、霸道一直提案到强道,最后把强道卖给了秦孝公,这叫什么呢,这叫“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孟子呢,口袋里只有一个王道,你不接受就算了,这叫“君子不可以货取”。
再说说当时战国的形势,孟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风起云涌的时代,当时两个主要人物他都赶上了。一个是梁惠王,一个是齐宣王。
打破春秋均势的,就是齐晋两国,齐国是田氏篡齐,姜子牙的齐国变成了田氏的齐国。晋国是三家分晋,分成韩赵魏,这是分水岭,《资治通鉴》就以三家分晋为起点开始写的。
这样过了一百年,新的各军国集团开始争霸,第一个争霸的,就是梁惠王,梁惠王的战略,是兼并韩、赵,统一三晋,以争天下,但两次伐赵、伐韩,都在要取胜得手之时,被齐国抄了后路,第一次是著名的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第二次更有名,马陵之战;两次双方对阵的,都是孙膑和庞涓,第二次庞涓兵败自杀,魏太子申被俘,殒命惨死。这就是梁惠王给孟子说的:“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魏国一败,自然秦国、楚国都来讨便宜,梁惠王就四面受敌了。这都是他自找的,他不去打韩、赵,也就没这些事。
梁惠王跟孟子说不到一块儿,等梁惠王去世,梁襄王继位,孟子“望之不似人君”,连跟他谈话的兴趣都没有,就离开魏国了。
魏国的霸业梦结束了,之后的第一强国是齐国,就是齐威王、齐宣王、齐愍王三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是齐威王的战绩,齐国的霸业,也是齐威王奠定的。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也是齐威王做的事。孟子就是稷下学者之一。传到齐宣王,正是全盛时期,所以齐宣王跟孟子说:“寡人有大欲。”什么大欲,想吞并诸侯,统一天下是也。但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不跟他说,只跟他谈王道。齐宣王乘燕国之乱,吞并燕国,孟子跟他说不能吞并,他不听,齐灭燕,打破国际均势,其他诸侯各国,当然不干,最后齐国终于也不敢吞并而止。这样,既没占到便宜,又和燕国结下大仇。过了三十年,到了齐愍王时期,齐国灭宋,燕国乘其后,乐毅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齐愍王被杀,齐国的霸业梦也就结束了,天下已没有人能阻挡秦国。
魏国、齐国的败亡,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到了占大便宜的时候,就吃大亏。孟子和两位国君的交集,也就到此为止了。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50】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