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联盟读书以文会友
遥想沙场之二十二军 第五章 铁血铸剑 (12)

遥想沙场之二十二军 第五章 铁血铸剑 (12)

作者: 吴钩越剑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11:04 被阅读18次

主力就是主力!

谓此言者,三十八军梁大牙也。

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三十八军因动作迟缓贻误了战机。

“主力个鸟!”

军长被彭大将军骂得狗血喷头。

二次战役,三十八军知耻而后勇,飞兵奇袭,力夺头功。

“万岁军”声名鹊起,威扬三千里江山。军长梁兴初喜不自禁,乐不可支,故有此言耳。

其实,我想这多半是文学语言吧。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以为袒露的是一个真正军人的豪情。

革命军人,谁不为争当主力自豪!

主力不是自封的。

主力,能上刀尖滚;主力,能下火海熬。是主力,一剑能挡百万师;是主力,百万军中取首级。

一句话:主力为革命能挑重担子,主力为胜利要作大牺牲!

《南征北战》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战士甲对后撤想不通。于是,“想干地方”。战士乙热情开导:拍拍脑袋,你这里进水啦,打仗啊,那还得靠主力!

建国初,我父亲在十三步校。一大队的副政委姓陈,河北沧州人。两人关系不错,以后还常有联系。但记得父亲无意中漏了一句话,说他是“地方的”。

多少年后,我才知道这“地方”,无非就是县大队,区小队罢了。没想到父亲下了战场几多春秋,却主力情结依旧,还有那么一丁点的“居高临下”。

1949年过江前后,华东有百万大军,野战军16个纵队(军)。不用说,野战军是主力;都知道国民党有五大主力,华野亦有五大头等主力(若依照粟裕大将的评点应是6支,除一支稍逊,其余5个纵队难分伯仲,各有所长。)。

三纵能列入华野最强阵容,当然主要“仰仗”八师。据说,1945年秋,罗荣桓进军东北,本要带走八师,还是陈毅打报告给中央,要求留下八师,理由之一,就是要给山东留些种子。

要说种子,种子就是八师的两个团。

评点八师的两张王牌,就想起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一句台词:你们这个团,从来就是大腿杆上绑大锣,走到哪,响到哪!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八师攻打滕县时,师长王麓水问两个团长,打破城门你要多少时间?

一团长想了想曰:“30分钟”。

另一团长毫不迟疑答:“10分钟”。

好!王师长大喜,令箭立马就交给了这个团长。他就是二十二团团长王吉文。

二十二团前身即鲁南军区三团,三团打遍鲁南无敌手,有八面威风,习惯上又称老三团。

好!我就先说这老三团。

树有根,水有源。

老三团?

短说,三两句;长说,三二天。

怎么说?最好是去趟舟山普陀。

普陀山号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晨钟暮鼓,佛像庄严。

2006年11月29日,坐落在梵音洞畔的海防第十七团团史馆隆重开馆。据悉,“馆内共收录了该部从红军长征时期至今370余幅图片和5万多字的文字资料,客观详实记录了以来,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的光辉历史”。

如果是一些资深军史爱好者,看到“该部自诞生于红色苏区”一行字,就会产生遐想了。

莫非还是红军团?

老三团与红军团能否划等号,我看就不要讨论了,所在部队也从无这一说。但该团与红四方面军确实又有割舍不断的血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从一支有红军基础的部队发展起来的团队。就以当年来说,营以上干部多为老红军,部分连排干部也是红军,从中可见一斑。

至于红军部队“基础”从何而来?那还得从津浦支队说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遥想沙场之二十二军 第五章 铁血铸剑 (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cs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