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终日游荡 在故乡的青山上 / 我们也曾历经苦辛 到处奔波流浪……
我们也曾终日逍遥 荡桨在绿波上 / 但如今却分道扬镳 远隔大海重洋……
《友谊地久天长》可谓是经典永流传了。谁还没一两个朋友呢?谁又没失去过一两个朋友呢?友谊的体验人人都有,但友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问题我其实回答不了,只是最近哲学践行课在讨论友谊,布置了一篇感想,有感于不少长辈都感慨过自己失去了多少多少珍贵的朋友,怕自己重蹈覆辙(虽然这几乎是必然的宿命),所以把感想放出来充数好了(不用害怕“哲学”二字,因为文章本身非常浅显)。当然,我还是很希望友谊地久天长的,但我没有能力承诺,只能期许罢了(小概率事件至少不是不可能事件)。

要写这篇感想,我是很惶恐的,其实任何事情只要和哲学有关我都很惶恐,因为一开口可能就偏离,一动笔可能已出错,后来察觉到哲学其实可以无处不在的时候,连惶恐二字都不想提了。但还是要写,除了是作业所迫,也因为毕竟没人要求我必须“正确”。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友谊?
友谊是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平等的、温暖的亲密情感,它以共同经历为支撑,不以利益为目的。
友谊与亲情、爱情之间应当是有交叉的,很多父子母女自视如同“兄弟”“姐妹”,生活中许多时候是平等的朋友;很多伴侣自认彼此的爱情是友谊的升华,互相尊重信任,彼此了解欣赏。可以说友谊穿梭其间,为亲情、爱情增色(这并不是说友谊不如另外二者重要)。
友谊与亲情、爱情又是有分别的,面对亲情、爱情,我们似乎更容易产生矛盾,变得不理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理依赖性普遍较高,预设需求量更大),而友谊中激烈的争吵冷战其实反而相对较少,能够比较理智地看待一些分歧,更尊重彼此的独立性。这其中不知道有没有点距离产生美的意思,至少相对于亲情爱情而言,大部分的友谊不至于日日朝夕相处。
第二个问题,那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朋友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鼓励和安慰,朋友之间彼此倾诉心情、交流看法、同甘共苦,一方面化解孤独,另一方面让我们体验到一种美妙的情感融汇,一种特殊的心灵共鸣。
朋友未必是生活的必需品,虽然历来在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中,没有朋友的人总是显得怪异、孤僻、冷漠,这导致拥有朋友几乎成为一个人人必做的事件,但是没有朋友未必不能生活。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一个没有朋友的人,抛下家庭孤身远走追求自己的绘画艺术,性情古怪,为了理想孤掷一注,却也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和价值。
话虽如此,我很怀疑,一个人一旦体验过真正的友谊的快乐,哪怕这段友谊后来终止了,友谊的记忆与感触也将在他心头长存,燃烧着永恒的魅力。

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完美的友谊?
假设这世间果然存在完美的东西,比如说某件艺术作品,某处自然山水,某些终极概念(比如“道”?估计这么形容是不合适的,不知道伊甸园能不能算作完美,可能也有争议),那么也许也可以认为存在完美的友谊。
从长期来看,完美的友谊应该是在细节的持续变化中保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总体状态,毕竟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也是在不停变化的(很多友谊没能扛过种种变化于是渐渐淡化了,但不能否认它曾经存在)。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两人始终保持着某种程度上的同频,在这一频率上,友谊达成了和谐的共振,处于一种彼此平等,充分了解,十足信任的完美状态。理论上说,永恒的完美的友谊极为罕见,但不是完全不可能。
从短期来看,完美的友谊可能是某个心灵契合、愉悦满怀的瞬间,也可能是某小段时间里,没有发生显著客观变化,主观上双方也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的情况下,彼此认同感最大化的状态。
总体来讲,完美的友谊是一种分则独立,合如一人的理想状态。
以上是对课上讨论内容的一些感想,我想我写得非常浅白了,当然本来脑子里也没什么深刻的东西可以写。不管怎样吧,友谊大概真的是个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存在,感觉很牢固很可靠,其实也很脆弱。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传诵,但是按上面的分析,知音未必等同于友谊。就像我们其实也不会轻易把“同学”“同事”“同志”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友谊一样。

现在不是高山流水那个故地重游但知音已逝的时代了,大家“朋友”看起来都很多,好友列表人数动辄成百上千,多个朋友多条路嘛,但其实亲疏远近心里门清。比较糟糕的可能是双方对彼此关系亲密程度的估计不一样,更糟糕的是年龄越大列表越长,真正能互相倾诉、理解、信任、支持的人反倒越少。新关系的建立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只要你想,大洋彼岸也可以成为朋友,然而所有的交往行动似乎都或多或少有利益的影子。这听起来不太舒服,其实也没什么问题,恐怕也难以避免,因为毕竟偶尔还会有“义”的出现。
可就算是真心以待的朋友,忙起来也可能疏忽了对方,一个大踏步前进,一个还在原地徘徊,或者干脆如相交直线,越过交点渐行渐远。偶尔回想过去,大概会不禁怅然若失了。
当然,回忆总是自带滤镜的,我们还是要珍惜当下,或者说,是更要珍惜当下了,而且,也只能珍惜当下了。
让我们来举杯畅饮 友谊地久天长

【沙发】
必须承认这次是偷懒了……有点对不起这个话题,没有故事也没什么例子,以后有机会再写吧。不过实话实说,真让我尽量客观地来剖析我认可的我的友谊,我未必能感到愉快。毕竟连分析伯牙子期,马恩,刘关张的时候都有点重新审视认知的微妙不适。一边心怀希望,一边悲观预设,毕竟周围教训还是挺多的。
话说三观不同的人可以做好朋友吗?亲人就经常是三观不同的,爱情里好像也有很多例子。
维系友谊到底是不是只要用心就足够了呢?嗯,可能也需要别想太多吧(笑)。
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