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聊「梦想」,因为这个词汇,总是那么闪闪发光,让人向往。
「我以后会是一个科学家,或者一个企业家」。
他怀着极自信的态度,说出了这些话。
当时我觉得,他这些梦想,太不切实际。这是我毫无根据的直觉,对他进行毫无道理的评价。
我不敢谈梦想,因为父母常给我灌输「人要脚踏实地,不要想太多」的观念。
我总是害怕自己会成为父母眼里的「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人,总是「脚踏实地」,也总在内心,嘲笑一些人的梦想。
嘲笑他们听《老男孩》里的那句「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时,竟能听得那么入神。
嘲笑他们:「梦想那么遥不可及,就赶快放弃啊!」
大概,梦想之所以会被认为是遥远而不可触及的原因,是因为,它只有「梦」,只有「想」吧。
后来,不知道怎的,我开始像大海中那被大雾笼罩的小船一样,没有方向。
但如果「梦想」只有一种诠释,其实我是不会迷茫的。
有一首诗里写道:「梦想是灯塔,照亮前行的路」。
它让我开始对「梦想」有好感,开始认为,「梦想」可能是一种好东西,如果它不「遥不可及」,它就不珍贵了。
这个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
在我周遭,有很多人存有梦想。
比如,高三阶段的一个极爱黄家驹与音乐的,把发型理成了黄家驹发型的室友。
比如,我那遥想着未来能够成为魔术师的球社里的同学。
比如,那个想成为企业家、科学家的朋友小张。
换做在以前,我会用「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话来形容他们。
直到后来,我也成为了父母眼里「不切实际」的人后,我才能够理解。
皆因我也有了那「灯塔」,它也在吸引着我,到它的地方去。
这个地方,看起来,也真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蔡康永说过:「一想到,就怨怼,就没有力气去做,充其量叫做『妄想』,而一想到,就让你觉得有力量,兴奋的,就想去做的,那才叫做『梦想』」。
这句话,彻底把大海上的迷雾驱散,把我的迷茫驱散。
我发现,原来「妄想」,是可以看起来很「接地气」,看起来「脚踏实地」的,但,这才是真正的好高骛远。
大学刚入学没多久,我两个隔壁铺的室友,身材微胖,想着要通过跑步减肥,想要增肌,成为一个有肌肉的男人,于是,便开始跑步,但持续了没多久,后面就放弃了。
两年后,身材依旧如初的他们,看到其它已经成功增肌,成为「肌肉男」的同学,羡慕不已。便感叹自己没毅力。
当时我内心也有嘲笑过他们,但后来发现,其实我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多多少少,我们都有过想达成某样成果,却缺乏去获取它的动力。
在大一入学那年,我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要在两年中获得英语四级证书,要能够使用英语与别人进行流利的沟通。
于是,买了许多英语学习资料,下载了许多学习英语的APP,但买来后,就丢到一边了,于是一两年后,英语还是一样渣。
当时,每每想到要背一大堆的英语词汇,就乏力得像个软人,毫无行动力,这大概就和室友一样,每想到得大清早跑步,就乏力得没力气起床。
而那些喊着要减肥的朋友,在看到眼前无尽的美食的场景,大概也让减肥的动力消散得无形了吧。
后来才知道,这些其实都是「妄想」。
「妄想」与「梦想」,很相似,只有一个动作的差别。
「梦想」是一种好东西,它会让追寻它的人感到幸福。如同《中国合伙人》所讲的「梦想是一种让人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但我更愿意用「梦想就是让人感到追寻就是幸福的东西」来形容梦想,因为「幸福的东西」,真的不需要「坚持」,「妄想」才需要。
不知道想成为企业家、科学家的小张,和想成为像家驹那样的人的室友,或者想成为魔术师的社团同学,现如今是怎样了。
他们是不是还在追寻着当初的梦想,或者是说,他们是不是和我和室友一样,只是妄想着变好。反正我只知道,自己并没有在妄想。
很多人嘴里常有一个词儿,叫做「失败者」,他们常常称怀有「梦想」的人,「不切实际」,以后会失败。
我认为,真正的失败,不是你最终没完成某样事情,而是你终于停止了追寻某样想要的东西。
就像王小波所说「胜利并不是事情没达成,而是你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永远不肯超越自身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一样,人停下了,久了,就失败了。
「梦想」和「妄想」,是多么地相似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