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陈大师讲高邮路别墅的故事

为了邀请陈茗屋大师岀席,本月在商船会馆举办的沈尹默生平回顾展,我们一行夜访陈大师的高邮路别墅。陈大师,1983年获“全国篆刻比赛”一等奖,在日本举办十多次个展。著有《茗屋朱迹》《茗屋的字》等书。曾任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谊会理事兼书法社副社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冷印社社员、全日本古典篆刻研究会会长。应该说是功成名就了,然而陈大师平易近人十分好客,在他的工作室里接待了我们,还拿岀了他在疫情期间创作的四本作品,供我们欣赏,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真是有点受宠若惊。
陈梅璋老师与陈茗屋是故友、也算是发小,也都可算是沈尹默的崇拜者和继承者,他们又有一样的东渡扶桑经历。陈茗屋大师说,沈老会展的开幕式他一定会准时到场。两陈对书法艺术的交流,对往事友谊的回顾,我不是很注意,倒是陈茗屋大师讲到高邮路别墅的前生今世,我是全神贯注。这次夜访,足足聊了两个多小时,地铁都要打洋了,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告别陈大师。下面我把陈大师讲高邮路别墅的故事,贩卖给微友们,与友友共享。
陈大师讲,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法国人越界筑路,拓宽了高邮路,当时以1869年来华任旗昌洋行职员的法国汉学家高逖爱的名字命名为“高逖爱路”。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法租界,为了去殖民化,将法租界内的道路全部重新命名,“高逖爱路”被改名为高邮路。
陈大师讲,伊拉住的是一幢独立的花园洋房,五十年代初期房改时,因他家当时没有住在这里,房子空关算是逃过一劫。那十年被抢走两间,后来落实政策给还回来了。伊拉里面是68号,左面是64号,左面原来是归国安局所有,左邻右舍都是大人物住过的,伊个发小,同学的家里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可以从“潜伏”讲到“春天里的故事”,上可通天,可不能外传。讲讲,68号的前生今世还马马虎虎。
高邮路68号,曾是中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何世桢的住所。建于1927年。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规模较大,南立面左右对称,为比较典型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庄重,中段柯林斯式圆柱和壁柱通高两层,形成气派的门廊和露台。此外,栏杆扶手和窗套的几何图案、入口两边壁柱顶部的浮雕、正立面及墙隅的白色石材贴面,又透露着该住宅古典传统气息中的风格混杂。
据说解放初期,总理到沪,在一次民主人士座谈会上,曾经征求何世桢愿否出来工作的意见。何世桢婉拒了邀请。 1968年,受潘汉年事件牵连,何世桢被点名隔离审查,投入监狱四年。期间被迫写过几十万字交代材料。在狱中,身患重病还备受折磨,直到奄奄一息。林彪事件后才被释放回家,回家没多久,就在家中去世。可惜,一个一辈子研究法律,中国法学的奠基人物,却在蚊蛤时被无端折磨至死。不能不说是对法制的一个莫大讽刺。后来认定:“他历史上与我党组织有过关系,曾做过有益人民的事,是有贡献的”,给于平反了。
高邮路68号,在解放初期由上海市政公用局工会上海电力公司分会,以极少资金分期付款方式购入。而当时用这样的方式取得房子,在当初是很普遍的,也算是公私合营的一部分。所以,当年很多资本家、名人就纷纷把房子送给了政府。比如“荣宅”,比如顾竹君的锦江饭店。其实,这是一次公租房、经租房、私房的改造运动,许多独用的私人洋房改造成公私合用的混搭房子。如我在小说《房老虎》一书中所叙述的那样,一般洋房所有者,只保留一个楼层自住,余下的交给公家处理,大概是不超过150平方米。
68号刚开始,改建成上海市电力医院。医院搬走后,改成了电力系统的内部招待所。80年代初在原有房屋上加层,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又在原来的花园建造了新楼,现在,那里成为电力系统的宾馆酒楼了。陈大师讲,过去有朋友来访,伊常介绍他们到68号的宾馆里去住,后来听说,有个局级领导被双规时,在宾馆里自绝于人民,再后来伊就不介绍朋友去住了。
我是听了,比当年看《上海滩》电视剧还要精彩,真是意犹未尽,陈茗屋大师好像也没有要刹车的意愿,可工作室的壁钟提示我们要离开了,要让主人休息了。陈大师,把我们一行送到了马路上,还在指着一幢幢别墅,如数家珍的讲着它们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