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写作和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人们的主观情绪极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带来诸如悲观消极或乐观积极的情感变化,并且产生悲伤痛苦或欣喜愉悦的外在表现。
我们应该接受而不是抵抗这些情绪的发生。学会观察自己在面对这些情绪时的情感变化,进而对自我的情感进行理性的分析。比如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妄自菲薄。
当然也要谨防类似于乐极生悲这样的情绪。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就是《范进中举》。贫穷的秀才范进,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考中了举人。他在得知这一消息时,应过分高兴而发疯,最后被当屠夫的丈人一巴掌扇醒。
尽管作者吴敬梓是借这个故事讽刺科举制度的毒害,讽刺病态的社会和人心。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漫长而毫无希望的一次次科举考试中,范进已经丧失了对自己情感的认知能力,无法控制突发情绪的发生,更不可能对自我的情感,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判断。
2.对他人的情感观察
这种情感观察相对而言较为复杂,这里的观察者实际上是一个旁观者。他的观察不仅仅是肉眼的察看,还有旁观者主观情感的介入,它强调一种同情共感的能力。
关于对他人的情感观察,大家首先想起来的恐怕是相关的综艺节目。我们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情感变化,发现其中的秘密,甚至能够预测当时人的情感走向。俗话说的“旁观者清”就是这个意思。
尽管这些综艺节目确实属于我们,所谈论的情感观察的范围。但这些情感观察类节目的内容都过于狭隘,主要局限于恋爱或婚姻关系。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广义上的情感观察。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她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受到核-电-站爆-炸事件影响的普通人。她对受害者的采访和报道,就属于我们所说的情感观察。尽管全书都是核-爆-炸亲历者的口述,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情感。
她用一种复调式的访谈手法冷静而详尽的记录。当地官员核-电-站工作人员、受害者及其家属等不同人的遭遇和痛苦。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受害者真切的关怀,和对事故真相的不断追问和挖掘。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B.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毛女》戏剧团赴军区演出时,一个年轻士兵对黄世仁的欺压行为气愤不已,险些拨枪要打死舞台上的“黄世仁”。显然,这个士兵把剧中人物当做了现实中的人物,从而影响了他的情感判断。他对白毛女的同情和对地主黄世仁的憎恨实际上是建立在演员的精湛演技的基础之上的。
这两个例子都属于我们所说的情感观察的范畴。如果用另一个词来代替,那就是同情共感。当我们看到他人处于一种欢快情绪中时,这种情绪会使我们感到愉快。当他人受到某种伤害时,我们也能够感同身受。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天生就有一颗同理心,能够体察他人的痛苦或快乐,并且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情感行为,这也是人际沟通过程中重要的情感依据。
3.我们来讨论情感观察过程中的移情作用
一般来说这种移情分为两种情况:
a.将自我的情绪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将情感观察作为自我表达的方式和手段;
b.自我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与他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我们在从事阅读写作和观影等活动,或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难免会受到移情作用的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握移情的限度,不能让情感观察成为自我情感的宣泄渠道。
因为归根结底,情感观察不是自我情感的肆意表达,而是为了培养我们同情共感的能力,为更深刻地理解写作与沟通的意义,打下柔性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