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初步学习一件事要花的精力是1,那么熟悉和精通要花的精力就是5或者8。这就是1:5。
一
大二上第一次上文学史的时候,安邦老师(一位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老师)和我们讲到这个1:5学习方法。
老师解释的很通俗,就是一节课的内容要花五节课的时间深入学习、消化和理解。老师不止讲了一遍,因为我们了解的很少,老师便反复督促吧。
老师说他们当年读书就是这样,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课后一定要花时间,特别是念中文的学生要了解的东西更多。
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而我不过也就是记住了这么个东西,默默记在心中,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却也没有真正付出实践。
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拉开的,遇到好的指导,有的人会思路清晰,知道怎样去做,而有的人仍旧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饶了一大圈,又回到原位。
学识浅薄,平日里把课本看一遍都要花很长时间,更别说其他相关的辅助、资料书了,不了了之。
宁愿去了解其他不相关的东西,也不想看这些文绉绉的文字,不是犯困就是头疼。若干年后也许会觉得得不偿失,而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老一辈人的经验总是那么丰富,该听的还是要听。有时候大不了重头再来,可有时候就没有有时候了。
二
大二下上文学史之前,基于之前的学习经验,怕自己跟不上,去图书馆借了几本相关的书。
那些书很薄很老,白话文,不拗口,认真看的话,一口气便可以把一个学期要上的文学史阶段的内容看完。看着不同版本的解释,有时候还能回答上老师的问题,虽然是在心里回答。会发现明白了解是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要深入了解就需要多花时间,可要么就是看别的资料,要么就不看,文绉绉的课本依然看不下去,书太厚,字太多,有时候真是无可救药。
1:5的方法虽然在大二下有一点点实践,但也就那么回事,真正了解的还是不多。
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学的,有时候连基本的都记不住,上课听老师讲讲,课后写点笔记。
低质量的学习方法好像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生命。有效利用时间是是人生的一大艺术,人需要勇敢探索,学习永远在路上。
1:5是一种学习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操作方法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而是这永远值得探索。
三
大三上的第一节文学史课便缺席,而后也缺席了好几节,和老师说落下的自己补上。
借别人的笔记来抄,再看书,往往看到一半便合上了。尽管知道书本上的介绍很充分,文字优雅有力量,没有耐心,最后还是把书关上了。
吊儿郎当的肯定是学不好的,由此学到的皮毛也无法让人生根,想要突破仍旧得依靠那不变的法则。
学了忘,忘了学,好吗?好的。不好吗?不好。
学习的道路千万条,会用一条已经很不错了,提高效率大概是最重要的一条。
念念不忘,必有反响。这1:5的法则,虽然用的不怎么样,随着时间的增长,也有更深的理解。
大三下的文学史课给人的感觉和大二上的类似,而这一次也非常不一样。
文学来自生活,更指导生活。为什么以前的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有那么伟大的成就,为什么别人那么厉害?你们要学的不仅仅只是这表面的东西,而是更深的东西,这里面还有更多等待挖掘,而这就是意义。
醍醐灌顶!我们并不能学到很多,但他能为你指导很多,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别人可能不会和你说很多,但是你却能从他短暂的话语中感到力量,生活就是这么美妙。
最后
一个人的话你可能记很久,记很久的肯定也会对你有影响。1:5能有多大的力量仍需实践,而这不应该是盲目的,更应该是理性、正确、符合实际情况的。
以上,谢谢阅读,祝好!
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