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81156/ae9b10346b402bcd.jpg)
就算教学任务很繁重,还是“浪费”了十分钟,为4.23读书日应个景,今天上课时请一位小女孩朗读了我前几年写的某一篇简书——《素面朝天也从容》,内容是我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观、爱情观等等,不是说教,而是切身感受。
从十几岁起,在一位同学家里,偶然发现了几种优质书刊,开启了一个理科生的闲书之旅,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书摘记录,至今近40年,内容大部分来自那几种品味较高、创办多年的散文故事类纸质书刊。太深奥的读不懂呢!教高中数学之于我,已是费心劳神了。
大约是继承了妈妈的少眠基因,特殊阶段的睡眠障碍加剧,一个个深夜难寐的晚间,一遍遍地翻看温软依旧的老书刊,无数次欣赏自己的读书笔记,找寻那个曾经的自己。
作为人类古老的表达方式,文字有其神秘的疗愈力量,当我们正确使用它,会带来安慰,我相信这是真的。与文字深深地共情,是一种珍贵的感觉。
我深爱自己的职业,可是很少真正喜欢自己的专业,朋友戏称我是被数学耽误的文科生,谁知道呢,没有改变专业的机会和勇气,只能在痛苦的世界里尽力而为。
也许人总是有矫情的一面,会为没有做的事情而感到向往,觉得它十分美好,就像是没有得到的东西,总觉得是最好的。记得曾经在一张语文试卷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作文:林子中有两条路,无论你选择哪一条,你都会后悔没有选择另外一条。这就是蔡氏心理效应?
当所选专业和个人兴趣相左时,并非全是坏处:感谢数学,带给我丝丝理性,用数据分析、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时不时跟着感觉走的满脑子泡泡驱散,也让我在多年的纠结中,一次次回归现实、学会自洽。
我想,对于那些注定成不了学霸的孩子,早一点拥有,哪怕是读闲书的乐趣呢,不至于使自己的精神家园一片荒芜?
一份来自耶鲁大学的报告,每周阅读3.5小时,死亡率降低23%,经常阅读的人会有更好的社会认知,这对个体的生存质量很重要——我也宁愿相信它是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