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223天,2023.06.21
关于“不知道”。不论是奇迹问句还是其他问句,当当事人回答“不知道”时。从当事人的角度,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当事人的确不知道,因为之前从未从正向面、看优势和资源面思考过,突然被问到,如“这么难得情况下是什么支撑着你一路走来?”下意识的回答是“不知道”。此时,当听到“不知道”时,要慢一点,稍微停顿几秒钟,给来访者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说不定过一会儿,答案就如泉涌。二是一种习惯。比如青少年,他们习惯回应的是“不知道”。同样多一些等待,多一份温和而坚信他知道的再邀请。如“假如我们知道,猜猜看,可能会是什么?”或“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如果…,如果…,试试看,你会怎么说呢?”三是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回答。那这个时候,可能这个问话引发了来访者某些情绪而不愿意合作了。或者问话的时机不对,又或问话的方向、方式不是来访者想要的,……从咨询师的角度来看,当听到来访者说“不知道”时,首先态度上是完全接纳和允许的,内在是平静的,外在是稳定的。其次,要充分相信来访者是知道的,只是他暂时没有想到,耐心地温和地坚定地等待,然后再次地发出邀请。这份坚信的态度会传递给来访者,当来访者接收到这份坚信时,“不知道”就慢慢地松动,“受限”的思维也迅速被打开。再者,咨询师要通过观察来访者在回答“不知道”时的态度、面部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来初步判断其背后可能的意思。如果来访者在回答“不知道”时是非自然的,那么,作为咨询师在等待来访者时,反思这样的问话是否合适?回答这样的问话带给来访者的思考是什么?对形成建构解决之道的帮助是什么?或者,反思咨询师问话的语气、语调、文字组织等是否贴着来访者看重的、在乎的、想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