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篇,我们聊了员工的奖惩,奖惩只是一种手段或者工具,我们一直强调员工的成长才是最终的目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怎么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那到底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呢?我觉得他是一种可以促进每个员工成长和学习的协作关系和环境。那到底怎么来创造这种协作关系和环境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员工的学习成长模型。
上个世纪,有两位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Bob Eichinger和 Mike Lombardo,他们提出了一个个人成长发展的“黄金法则”,叫70-20-10模型。这个模型非常直观的展示了我们每个人学习成长的模式,被大家广为流传。什么是7-2-1呢?指的是个人学习成长的主要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挑战性任务,也就是说在有挑战的真实工作中,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向他人学习。这个成长来源占比最大,占了70%。这个70%还可以再分为两部分,其中达到困难程度的挑战对大家的成长促进占到20%。
第二个来源是来自与他人的合作与分享,也就是大家的非正式的分享或者辅导。这个占比20%。
第三个来源是正式或虚拟的课堂,也就是我们成系统体系的培训,这个占比10%。
了解了这三个主要来源,我们就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我们的组织搭建,建设一个学习型的团队,下面分别来说一下。
第一点,实际工作中的学习是最重要的,而且任务一定要有挑战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分配工作的时候,要知人善用,根据每个人实际的特点和情况来分配任务,要让每个人的任务既有挑战性,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同时,怎么让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快速学习,互相学习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搭建团队中群策群力的机制,让员工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充分调动团队的智力资源,让互相学习成为团队的氛围。
搭建这样的协作机制还是很有挑战的,这就要求团队要有信任的基础,没有信任的基础,很多时候,大家无法做到就事论事,就会有顾忌。
怎么搭建信任基础呢?首先就是要长期坚持就事论事的讨论氛围,坚持公平公正、包容开放的群体心态。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些讨论和协作的纪律做保障,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始终践行和维持协作的纪律。比如要坚持群策群力的工作方式,大家都要习惯公开自己碰到的问题,要习惯拉外援和智囊。讨论的过程中要坚持倾听对方不同的观点,坚持就事论事,杜绝人身攻击等等。
其次,要想建立信任的基础,团队还要积极发展工作之外的朋友关系,多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让大家有一些共同的回忆,信任才能逐渐养成,大家在协作的时候才会有安全感,才更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第二点,工作中的辅导和分享非常重要。首先是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及时给与指导,这种现场的针对性的指点,给员工带来的帮助会非常大。
其次,我们要建立定时分享的制度。及时把我们日常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整理出来,并且分享给大家。这个制度的建立,我觉得要尽量活泼一些,“非官方”的学习氛围更能活跃大家的积极性。
当然,分享活动还是要有专人来负责的,可以大家推举一个人来负责,管理者尽量不要干涉大家的决定,让大家可以自由的进行经验的分享。分享的范围也可以不拘泥在工作的范畴,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题,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这样分享的好处是,一方面真正把工作中的经验整理出来,变成了团队的知识。当然一定要花时间、花心力去整理,统一格式,方便大家为了查找,真正做成团队的知识库。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大家在众人面前的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组织大家多多参加一些行业的分享或培训,或者邀请行业大牛来公司分享,多多开阔眼界,这对员工未来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点,除了日常的工作和定期的分享之外,系统化的学习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专业技术的深度系列课程,尤其是对技术岗位来说,技术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保持自己在专业道路上学习力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每个人都要具有多元思维的能力。跨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形成更系统、更丰富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可以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更有创造力的解决问题。
在这方面,作为公司来说,也要舍得投资自己的员工,主动按照员工的情况安排相应的系统培训,按照公司的发展要求设计培训的体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员工才能更加适应公司的发展。
也许有人会担心,员工培养完了,离职了怎么办。我觉得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现代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中,人才才是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保障。同时,如果真的员工离职了,也不是坏事,这其实爆漏出了公司潜在的问题,为什么公司留不住成长的员工呢,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找到原因去解决。
总结一下,从7-2-1个人成长模型来看待学习型组织,我们要为员工安排有挑战的任务和目标,在工作中搭建群策群力的协作机制,并给与及时的指导和支持。工作之外,要组建非官方的分享机制,形成团队的共享知识库。当然,系统化的学习也少不了,公司要舍得投资自己的员工,投资员工才是投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