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阅读的历史
【作者】【新西兰】史蒂夫·罗杰·费希尔
【章节】全书完(略读)
【字数】1756
这是一部由语言学家,根据语言、文字、文明的发展历史,结合阅读的历史写就的一本研究性的论文式文章。与作者所写的《语言的历史》、《写作的历史》和称为作者的三部曲。加入读者也是这方面的研究者,这三本书无疑如饮甘怡。但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人来说,所论述的太专业了,不是太感兴趣。
不过也有收获。
001 读书最高贵是错误的
以前劝人读书有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无论从读书的历史,现在,未来来看,指望通过读书高人一等都是不现实的想法。
最早的读书人,都不是权贵之人。
比如公元前十几世纪的埃及,权贵大多数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他们靠一些专门从事“阅读和书写”的奴隶,为他们阅读文件。这些文件大多写在泥巴做成的板上。或者用一种叫做“莎草”做成的“纸”(注: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更类似于我们中国的竹简)。
当时的读书是一个累人的活。有脑力更耗体力。脑力就是得记住书写符号、绘画所代表的的含义。要总是背诵这些句子,不可以遗忘,不可以疏漏。体力就是得自己刻画泥板,得亲自绘画或书写(早期的文字较少),更得时时刻刻记得自己写过的和画过的内容。主人需要的时候,得像一个复读机一样原原本本地复述出来。
当时书,更像一个“提示板”。
所以这个时期被称之为“莎草纸之舌”。
有意思的是,那个时代的智者,都反对用“书”来记录,都更倾向于用语言来描述,或者用语言来复述。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文字具有歧义性”。
002 羊皮卷之眼
所谓羊皮卷之眼,在于当时能够书写的“莎草纸”太贵了,只能是埃及某一个地区能生产。产量又低。于是欧洲一些地方,开始用羊皮、牛皮来书写文字,这被称为“羊皮卷时期”。这个时期,不在再完全借助口述者,读者就能从字面理解文字的内容。
但智者们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文字表现的东西,不同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都的可能违背作者的原意,或者有的,干脆添加了自己的“私货”。
这一时期,文字的复制,依靠的是手工抄写。
003 古文为什么生涩
答案是文字的载体太贵了。抄写很累很繁琐。读书的人(依旧不是权贵,中国最先的福,读书人是掌管占卜的,掌管仪式的人)不得不用文字把日常使用的语言做精简,形成了生涩的文言文。写在竹简上,绢帛上。一句极短的话,就能带出一大把故事情节和文字内容。知识分子主要就从事这种解释和执行工作。
进入近代,现代以后,纸张、印刷术高速发展。成本成本地书,可以记录作者白话一样的内容,文言文自然就消失了。
004 语言、画面依旧是刺激感官,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
从这本书写的历史来看:阅读,尤其是自主性地,大量地阅读,并不是大多数人的习惯。
阅读能力,只能通过长期训练来培养,依旧属于少部分人。
大部分人更喜欢直观的画面感和语音,更喜欢听故事,而不是直接阅读文字。
但是人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又天然就具有好奇心。
这就给这个时代的网红们,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机会: 通过自己阅读,通过讲书,通过视频、音频等现代手段,帮大多数人了解他们所不了解,又有好奇心的知识。
005 阅读,让读者扮演了上帝的角色
写文章的作者,绝对不是这本书的上帝。而读者反而是。
比方说,这本书,显示了作者的才学,显示了作者对于语言学,历史的精通,有着大量的,可以说是作者一辈子总结出来的经验知识。但是读者不感兴趣,依旧也只是翻翻而已。
再比方说,一个人20岁看《哈姆雷特》,50岁再看《哈姆雷特》,感触完全不一样。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每年都看一遍《哈姆雷特》,并把每年看的心得记录下来。这个心得最后就变成了一部个人的自传。
006 阅读促进了大脑的进化
我个人感觉,如果单单从生理结构上来看,人类的进化,可能是以万年为单位的。比如说我们尾骨的萎缩,盲肠的退化,可能历经了几百万年。
但是有一个器官的进化,是突变的,而且突变后不同人的差异性很大。这个器官就是大脑。
比方说,一个人刚出生时,他的大脑和周边孩童的大脑应该是差不多的。
但是十几年后,阅读的人和不阅读,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大脑结构内部应该不太一样。有人解剖过爱因斯坦的大脑皮层,发现皮层明显比普通人要厚。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阅读,尤其是大量阅读,思考对大脑刺激的结果。
预防老年痴呆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