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追求“吾道一以贯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愿意追求“一”?在我看来,“一”叫作“美德背后的美德”。究竟是哪一个美德催生了所有世间一切美好的行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但是,善意这个词显得太过笼统。究竟哪方面的善意才是我们需要去激发的?最终,在这本书里边找到了一个接近答案的答案。这本书叫作《终身成长》。
今天我再读《终身成长》这本书,思维方式依然是在跌宕起伏,而我自己的读书方式,喜欢读完后安静地复盘一遍,一遍看一遍做笔记,把学完之后留在脑海的关键内容做一个梳理,因为读一本书,很难消化所有的知识点,但是你把留在脑海里的最深刻的那个点打通了,你才算得上拿到手了!
首先,解读一下两种思维方式(mindset):
固定性思维VS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最本质含义就是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变的,不要小看这一句假设。当我们每个人相信自身的才能是不变的时候,它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他们相信天分,一切命中注定,经常会说:有天赋就是不一样;他们觉得一件事情要靠努力,那这个事情肯定没法完成;他们特别关注结果,我这次考试是拿到了前几名?而不是我哪几个地方发挥地不好;他们觉得失败是一个身份(loser),而不是一个行为;他们面对新事物时会想我能不能学会呀,而不是在想我要如何学会!
案例:大学期间创业团队中,一位队友被老师经常公开说有天赋,大家都认可,但最后搞的那位队员听到这个词就很反感了…(因为她明白天赋没法当饭吃,努力训练才是拿到结果的保障)
什么叫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是他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就这么简单。那么,当你觉得你的所有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有什么好处?比如说,这一类的人不怕丢脸,上台举手发言没关系,说错了被大家嘲笑不要紧。为什么?因为我在学习;他们可以享受胜利,亦可享受失败;他们最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这个过程中我做的如何;他们相信:只要这件事情有一个人能做到,那么其他人也一定能够做到!
案例:老虎伍兹打球比赛很容易收到现场嘈杂音的干扰,于是叫他老爸在日常练习的时候吓他吵他,通过刻意练习,拿到结果。
乔丹在篮球比赛失败或者胜利之后,他回去后基本都会继续球场练习,别人采访,他回答说这次比赛他有几个球发挥的不好。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旁边人就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孔子曰,是礼也。
参加即兴喜剧的表演,绝大部分人都害怕上台怕丢脸,成长型思维小伙伴会说:我卡壳我紧张我害怕一定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正在学习呀,我正在成长呀,人与人之间不能进行比较,我怎么能和老师们去比来比去呢,我就是来玩儿的,只要站上去我就比以前成长了一丢丢,因为种子发芽的时刻是最吸引人的,花蕾绽放之前是最值得期待的,我承认我很紧张,但是上台体验这个过程更加重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60647/6b681e495bcf1599.jpg)
生命的奇迹在于我愿意,我愿意带着成长型思维来体验这个世界,去接纳自己的缺点,去觉察自我的限制性思维,去每事问的躬身前行,必要的时候,去实践一下这个经历:“只要这件事有一个人能做到,那么其他人也一定能够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