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初中时,语文教材中有关于写作的短文,小说提到的是三要素,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也有说“形散而神聚”的,当时自然是理解不了,不仅当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因为写的少,从没去探究过。
在过去的一年多以来,不管写的怎样?至少每天都要动笔,都要思考,渐渐的就有感想,有收获。文学的四大样式,散文应是最易入门的,但想写好却又非易事。
前些时,入手一套《朱自清文集》,共六册,日间随手拿来阅读,一篇千字文《冬天》,忽然映入眼中,读过后觉得清新异常,对散文来说,颇有代表性,因此,我一遍又一遍的读,以从大师笔中学得点滴,促己进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读着先生的散文长大的,小学教材中有他的《匆匆》,初中有《春》和《背影》,高中有《绿》和《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过去,囿于种种原因,对先生教材之外的作品几乎从未接触,真是一种遗憾!所幸这遗憾现在已被弥补,甚感欣慰。
《冬天》一文,选取作者经历的三个片断,朴实自然,清新温馨,散文的“形”应是冬天,而“神”就是情,而情又包涵亲情和友情。全文共四段,前三段分别写了三个片断,第四段仅一句话——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作为总结,也是点题。
第一段,内容为父子四人围炉吃豆腐,在冬天的晚上,父亲为三个儿子依次夹豆腐,把豆腐放到他们面前的酱油碟里。想想吧!屋外是寒冷的冬天,屋内是热豆腐,还有父亲温暖的爱。豆腐并非是奢侈物,但在此时,它胜过一切。
第二段,写的是先生与S君P君冬夜游西湖,时间是农历十一月十六日的晚上,还应是满月明照、银洒湖面的景色,三位友人坐划子游于湖上,虽少有人,但并不寂寞;尽管世事变迁,友人或许已杳无音讯,但曾经的美好长留心中,化为永恒,纵使风云变幻,人生无常。
第三段,写作者在台州的中学教书,一家四口,处于人地生疏之方,一任环境荒凉、萧条,生活艰苦,若能与家人团聚,回家后,看到他们高兴的面庞,纵然再苦,又有什么呢!那种血融于血的亲情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能比价的。自然,想到离世的妻子又使作者的感情遭受重重的一击。
本文几个片断,看似不相干,实则有关联,都发生在冬天,这就是纽带,把几件事串联起来,突出亲情友情孕育其中,让读者能从文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散文是写实的,我一直遵从这一点,先生想必一定也是如此,因为从看他的生平经历可以得出,作者所写的都是他经历的。他曾说过写不来小说,跟此肯定有直接关系;他非常佩服写小说的,但就是写不来,我以为是他不善于编故事,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