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七章依恋关系如何塑造自我四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七章依恋关系如何塑造自我四

作者: 流动的温暖 | 来源:发表于2022-06-17 04:30 被阅读0次
心的成长,源于另一颗心的滋养~~

发展婴儿或患者需要的关系,怎么做?

共同创造,整合和互为主体性

有助于发展出安全与整合自我的姿态和行为包括:随机应变的、情感性调谐的沟通,传递共情的方式、应对的能力、了解孩子的“意图”,一种反应的框架,其中涵盖了与孩子主观体验的广度有关的包纳度,给孩子新出现的能力搭脚手架,当关系出现破裂时,准备好即刻发起修复,当有需要的时候,具备和孩子一起去努力的意愿。

发展取向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调节,共同创造的关系。婴儿与母亲构成一个动力系统,在其中,一方的行为既影响着对方的行为,同时也被对方的行为所影响。“关系的/互为主体性的”也是治疗师和患者互动中“彼此交互影响”的普遍特征。

双方关系中的每一方对彼此的影响仍然是交互往复的,在双方的互动中,建立起合作的、相互调节的沟通模式。父母与孩子“追踪”着彼此,或引导或跟随对方,双方轮流,并镜映对方(或者无法做到),每一对搭档的关系都具有其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搭档之间的情感调谐,也反映了他们之间能够随机应变地反应的品质——也就是说,彼此能够对对方发起的沟通随机应变地反应的程度,或者与对方发起的沟通彼此契合匹配的程度。

在母婴面对面共同建构的沟通模式中,关系双方的配合、配合不当以及修复,这一系列过程在瞬间协调发生。母婴关系中彼此“追踪是“适度的”——这种协调性如果是“自然浮现的而不是被迫出现的”,则可以预测出一岁婴儿的安全型依恋。同样,如果这种“追踪”处于非高即低的水平,则可以预测不安全依恋的出现。过高的协调性可能体现出双方过度警觉地监测彼此,低水平的协调性则体现出彼此的退缩、抑制,或者是双方不能适配。在婴儿和父母的沟通中,最佳状态是,随机应变地反应是接近完美但并非完美的。

研究者提出“互动性调节”和“自我调节”两个主题。在互动性调节中,其中一方集中关注并“使用”对方的反应,来处理自己内在的情绪状态或被激起的状态(通过调节与对方一致,对方高兴,ta也高兴;对方愤怒,ta也愤怒)。在自我调节中,其中一方通过转而离开对方,转向自身内部,来处理自己的情绪状态或被激起的状态(通过身体表达内部体验。被激活了愤怒,手颤抖,嘴哆嗦说不出话)。互动性调节和自我调节之间的平衡反映在双方适度的“追踪”中。过度的双向追踪体现了双方偏倚于互动性调节(与对方过度卷入),低水平的追踪则体现了双方偏向于自我调节(与对方的参与过少)。

以互动性调节为主的患者。

在治疗中,那些倾向于互动性调节的患者,会警觉地搜寻治疗师的每一个反应,并且看上去完全依赖于治疗师的帮助去管理自己困难的感受。这些患者通常被描述为迷恋型,迷恋于自己依恋对象的可获得性(或者,是他们无法获得的恐惧)。他们的行为表现为无望,既无法靠自己来使痛苦缓解,又无法不借助于让自己的痛苦以淹没性的方式呈现给别人,以寻求他人帮助的可能性。对这些患者而言,他们的问题并非在于依赖性本身,问题在于对他人小心而机警的需求完全占据了自己的注意力,以至于他们没有什么机会来了解和使用自己的资源和欲望。

对于这些患者而言,他们需要重新整合的是活在自身之内的能力,而不是感觉生活的重心位于自身之外,是在他人的心智和反应中。

以自我调节为主的患者

很多患者,过度发展的自我调节能力中隐藏着脆弱。他们在依恋方面以“冷漠的心理状态”来行事,倾向于大张旗鼓地自我满足,又被称为“强迫性的自我依赖”。面对这样的患者,治疗师(和配偶)感到,在患者所需要或者所重视的方面,自己给予不了什么。他们降低活性的依恋策略让他们与自己的觉知保持距离,即觉知任何可能让他们靠近自己与他人联接的需求的感受和冲动,,而这种需求正是他们所否认的。

在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需要被整合的恰恰是他们与依恋相关的感受、冲动和需求。

适度的追踪对于发展来说是最佳的姿态,安全依恋在寻求亲近与探索之间、联接与自主性之间、联系性和自我定义之间的平衡。安全依恋的结果与母婴之间随机应变的反应品质相关,这个反应是接近完美但又不是完美的。这样的反应使婴儿了解到自己的内在状态是“可以分享的”,同时又是与他人的内在状态有所不同的。

互为主体

适度追踪在发展上的有利性,以及它所反映出的自我调节和互动调节之间的动态平衡——说明了在关系中为双方的主体性留出空间的重要性。让婴儿或患者的主体性优于母亲或治疗师的主体性是养育或者治疗需要的。同时,能够完全悬置或者不考虑自己的主体性,成为完美调谐的父母或治疗师,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首先我们大部分人无法逃离自己的需求和局限性。即使尽所能试图去做,其随后的结果通常都会是始料未及和不受欢迎的。其次,患者或患者不仅仅是在“适配”的体验中成长,他们也在分离和差异的体验中成长。这种相互认识的能力(有能力识别出另外一个他人或者被他人识别出)是独立的主体,而非一个客体。开始发现他人,以及发现关系本身,是可以在愤怒和冲突中活下来的。也就是,关系中的破裂和随后的修复这一系列的情境,对于学习在自我定义的需求(我想要什么)和联系性的需求(我们想要什么?)之间保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两个不同的主体之间平等地取舍交换,儿童或患者会习得“这个地方只能容下一个人”:一个声音,一个意愿,始终只是一个人的需求处于主导地位,一个人控制着互动。

      回避—疏离型依恋,心里只能容下自我;焦虑—迷恋型依恋,心理只能容得下他人。安全依恋,则为彼此留出空间。

两个互为主体的互动——在其中,每一方都能从心理上参与对方的体验——这是互为主体性的本质,我们都具备了互为主体性的“本能”。

互为主体性的生物学基础

研究发现,“交互体验”的基本机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神经系统的特征。早在婴儿更熟悉自己和他人之前,已经能够把从他人的脸上所看到的和在自己脸上所感受到的建立起联接。这种跨通道的匹配,说明了自我和他人相互联系的早期发展能力。也就是我们需要另一个人的心智,用来了解并“成长”出我们自己的心智。

通过这种共同创造的,相互调节的,互为主体的互动,安全或者不安全的依恋开始形成,儿童由此学会了如何拥有一段关系,也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正是在这种互为主体的治疗性互动的设置中,患者有可能学会如何拥有与他人之间更好的关系,同时也学会与自己的感受更好地相处。在这两种情况下,对发展性的结果而言其关键在于关系中情感沟通的品质。

这种沟通要到什么程度,才能够让对方同步反应,以便能体验到相互认识和“合适”的感觉?对孩子(或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哪些情感信号,父母(或者治疗师)能以一种调谐性和合作性的方式予以反应?哪些情感信号被忽视,被误读或者被打压了呢?更广义上讲,关系能够为情感沟通和体验提供多大的容器呢?

依恋关系可以容纳的部分,就是个体有可能进行整合的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七章依恋关系如何塑造自我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mf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