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七章依恋关系如何塑造自我02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七章依恋关系如何塑造自我02

作者: 心喜欢生0003 | 来源:发表于2022-03-12 05:44 被阅读0次

    二、关系进程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迫切需求之物”这个词指的是“渴望的重要之物”。依恋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对于父母的养育和治疗都一样——它确认了发展出安全、整合的自我所迫切需求的关系元素。这里潜在的假设是:在生命的早期,富有生命力的互动模式以及情感调节模式,在内部作为各种表征记录在案,塑造着我们未来对体验的反应,而反应的方式往往始终一致的。

    实际上,我的父母给我的依恋模式是,矛盾中是有些混乱的。父亲不可靠,他无法给与我安全感的依赖,而母亲也不是完全可依赖的,甚至跟我有些过度的互动纠缠,彼此都当成依靠,但彼此又都立不住,于是我不断需求一个依恋母体想去依靠。幸运的是,因为我的努力和真诚,我遇到了代老师和朱老师,他们给了我稳定的安全的依恋体验,我将内在的匮乏感充实了,改变随即发生。

    “合作性沟通”能够使儿童发展出依恋的安全感、灵活性以及一致性的依恋内部模型。包括四项内容:

    1、照看者应当接纳孩子的全部体验,而且尽可能去了解孩子的感受、要求和信念。很显然,这种开放性或者包纳性能够促进整合,这是依恋理论对于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

    2、当照看者和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时,照看者应该主动去修复。这样能让孩子产生期望:通过与他人互动,自己情绪上失去的平衡有可能得以恢复。

    3、照看者应当主动充当“脚手架”,来支持孩子正在形成的沟通能力。

    4、在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商出在发展变动的时期,照看者必须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对孩子设置一些规矩,同时允许孩子抗议。这种努力的意愿创造了可能性,让孩子即使在感觉到和照看者彼此分开的个体时,仍然能够和他保持联接。

    合作性沟通依赖于“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这一事实让我们想起福纳吉的观察: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父母不仅能够对孩子的痛苦进行共情和处理,而且能够识别孩子的“有意图的姿态”。这就是指,父母能够对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信念和欲望做出反应

    穿过情绪的迷雾去满足孩子的感受、信念和欲望,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多么难的事情。

    主观上讲,当照看者真正分享到孩子的体验时,这种随机应变的沟通让孩子“感觉被感受到了",这是Siegel动人的用语。

    这样的沟通具有合作性、随机应变性、情感调节性,这也是那些能够给孩子提供安全基地体验的父母们方法的核心。

    感觉被感受到了”这个要求对很多的家长而言真的是挺难的,他们一生可能都没有那种被感受到的体验,怎么可能让他们对孩子做出那种“感觉被感受到了”的体验呢。

    父母或者治疗师的情感调谐反应,能够帮助孩子或患者感到自己被感受到了,这种反应能力依赖于所谓的“右脑对右脑的沟通”。Schor认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信号进行接受和反应的能力,取决于我们右脑(大部分通过前额叶眶部)加工非言语表达的情绪的能力——也就说,通过表情、音调、姿势、动作等进行表达的方式。我的一个患者这样说:“当我说了什么的时候,你脸上的表情让我知道你知道了我感受到的东西。”

    这一点当然也符合我自己和患者及儿童工作的临床 经验,那就是我的情绪调谐能力取决于我全然存在的能力——开放和临在当下——而不是先入为主或者保持距离。我把父母或者治疗师的这种心理的接收状态,称为“觉察”——似乎是一种从当时的需要中自然萌发出来的反应,特别是包括对孩子或患者的情感需要。

    这种“全然存在的能力——开放或者临在当下”简直是太难太难了,很多的父母是打着以爱之名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的,怎么可能具备觉察的能力。

    “破裂是关系不可避免的特质,与避免关系出现破裂相比,更重要的是,容忍并修复关系中的破裂。事实上,关系的破裂与修复,调谐失误与重新调谐,这样一系列的变化顺序都是十分重要的互动,而对这些互动的内化让我们产生信心,那就是相信我们能冰释前嫌——更广义上来说,就是相信终会“雨过天晴”,因为痛苦是可以解脱的

    我深深的体验到了这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七章依恋关系如何塑造自我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nt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