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续)

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续)

作者: 9峰言峰语 | 来源:发表于2022-01-14 23:18 被阅读0次

把自己作为方法这一方法论的实现除了要将自己的经验问题化外,还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叙述出来,当作对象和问题来进行研究,才能够讲出自己与世界的具体关系来。这几对关系就是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距离感”与“切入性”的关系,同质与异质的关系。

一、关于中心与边缘的思考

作者从费孝通等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出发,讲述关于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问题。于是作者提出了要处理好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与其说是要个人处理好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不如说是强调个人要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也决定了个人经验是否能够具体展开,是否具有多样性与质感。

“学者最重要的是把关心的问题,用自己的位置讲清楚。”(P083)可问题在于如果中心过于强大,或者说我们都趋向于中心的话,那么我们的位置就会变得单一、同质,那么这个时候即使把自己关心的讲清楚了,那也是一样话语、一样的逻辑。

所以需要破除对中心的迷恋,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如何把边缘的生活变得有趣,这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的问题”(P078),另一个是个体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安于边缘化的生活,能在边缘化的生活中找到价值和存在感。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

二、关于“距离感”与“切入性”

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主要是讲的个人所处的社会结构与位置,这种所处的结构与位置会影响到个人经验的具体样态和说出。而对个人经验具体说出的过程也需要处理好个人与自身经验的关系,也就是我们需要对自身经验要保持既要有“切入性”,又要有“距离感”。

正如在上一篇就谈到的要将自身的经验问题化、对象化一样,要从自身熟悉的经验中抽身出来反观之。

因此作者说道:“距离感不是指对问题的关心程度、对事实的熟悉程度,这些不能有距离感,越近越好,要把自己融进去。但在分析的时候,要有登上山丘看到平原的心态,才会比较客观、灵活、全面。”(P094)

这其实不仅是对待个人的经验的方式方法,也是处理个人所处社会结构与位置的方式。甘于边缘也即意味着与中心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是完全的趋向中心、被所谓的主流的东西裹挟着行动;同时也得搞清楚与中心的关系,搞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熟悉自身所处的关系网络,这就是一种“切入性”。

处理好了“距离感”与“切入性”的关系了,个人的经验才会活化出来,才会多元而有意义。

三、同质与异质的关系

中心过于强大,就会造成权力与资源的过度集中,边缘都向中心流动,个人所处的位置越来越趋同,个人对于经验的讲述也越来越同质,于是成为一种同质的主流的中心的叙事模式,异质的声音逐渐销声匿迹。

这样会导致二元对立价值取向的盛行,觉得中心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而边缘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这样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很焦虑,都被中心吸着走,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存在状况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所以作为学者是需要有所担当的,是需要一点点勇气来居于边缘、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将自己作为方法讲出多元的声音来。于是对于学术研究作者提出了“盘根”式共同体这一概念和构想,以期激活语言和声音的多元。

针对“国内的主要问题还是异质性不够,纯粹的同质性的合作关系,深化不下去”(P196),甚至指出“学术机构的体制化一定会带来限制,我们需要大量的‘盘根’,通过个人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伙伴,形成自己学术的思想生命。”(P196)进一步说,就是“和同事之外的人合作,发展出自己的盘根,自己的小宇宙、小环境、小世界,这可能是最重要的。”(P197-198)

由此来看,将自己作为方法并不是一味的 “单打独斗”,也需要共同体的滋养,而这种共同体就是作者所说的“盘根”式共同体,大家在异质中共生。

四、小结

回到最开始,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理解世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今天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分子不接地气,不能从非常具体的生存状态出发讲事情,讲的东西都比较无机、缥缈。”(P015)

这当然有大背景的影响,但是作为学者、知识分子应该有一定的担当和勇气,去发出多元的声音。而要想真正发出多元的声音,就需要我们把自己作为方法,“关键就是从自己立足的小世界出发,去看大体制,有距离、独立地看,而不是简单地抗拒。”(P233)

所以说,把自己作为方法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方法抉择,而且需共同体的齐心协力,还需要与社会文化交互作用。所幸,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小叙事、地方话语不断得到重视,普通人的视角得以一定程度上敞开,这为自我作为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教育中亦是如此,生活体验研究、叙事研究不断得到认可甚至是重视,说明普通教师个人的经验、体验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值得探究和发声的。所以把自己作为方法不仅可以作为社会研究者的方法论,也可以作为教育研究者的方法论。

把自己作为方法,只有普通教师的感受、体验、声音能够获得表达,那么教育的生态才会更加有机。当然教师也需要“盘根”式共同体,或者用陈向明老师所说的需要“跨界合作”(王枬,2021)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经验问题化、对象化,让自己真正成为方法。

相关文章

  • 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续)

    把自己作为方法这一方法论的实现除了要将自己的经验问题化外,还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才能够更好地将...

  • 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

    一、困惑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虽然做过一些研究,也写过一点文章,但是仍感力不从心,困惑甚多。教育研究中的困惑主要在于...

  • 《把自己作为方法》:保持对话,把“自己”作为方法

    我是绿皮火车,欢迎点击上方“关注”,为你分享我的阅读书单和感悟。 “方法” 首先是一种勇气。不一定要遵守那麽多惯例...

  • 把自己作为方法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

  • 《把自己作为方法》

    要说,这本书,把我对当下的很多现象的怀疑和疑问找到了解释。 还有最后一部分,今晚能读完。

  • 《把自己作为方法》

    读完人类学家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实属偶然,一切还是源自刷抖音时新京报的推送,项飙说“我现在跟年轻人谈话,让他讲...

  • 《把自己作为方法》

    《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是一本谈话录,访谈的主要对象是著名人类学家项飙。 人类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我对于人类学家了解得...

  • 把自己作为方法?

    上周无厘头地偷了个懒,使用免打卡给自己续了命,当时还想着从明天就开始着手准备下周的文章。但每每有些写作的念头,总不...

  • 《把自己作为方法》

    本周阅读第二本,牛津人类学教授项飙接受吴琦采访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他是一个学者,同时是一个温州人,北大本硕,牛津...

  • 把自己作为方法

    自己是方法,去达成目的?当时有一个疑问,觉得有点功利,也有些透彻,毕竟要的是什么是更大的一个人生议题。而书中的表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nz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