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方法,去达成目的?当时有一个疑问,觉得有点功利,也有些透彻,毕竟要的是什么是更大的一个人生议题。而书中的表述却是另一番意思,去研究自己,定位和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把自己问题化,通过碰撞,对比,冲突,吧自己的经验问题化,并把这个作为进入世界的切入口。认命不认输,接纳而又努力着的方法论。
书本比较思辨费脑,中间有一段看得有些烦躁,也断断续续看了比较长时间,但前后都感觉很精彩和触动。我可能比较喜欢一些方法论和观点呈现的方式,让自己有接收有突破,有领悟感觉。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外面看怎样,从里面看又怎样,合理多少不合理多少。这多少还是让我觉得有些诡辩的意味,对确定性的寻求,或者基础的确认感要求比较强。
书里一直讲乡绅,讲视角,构图画呈现,以及有机的结构和逻辑。这是一种动态的有弹性的感知能力,有局外有清明。但落脚点还是要引出一些评论判断和情怀,考验的是,怎么客观呈现并引发思考,又在自己的评论里留出一个大的弹性空间。这里面有认同的可能,又不局限于认同,更多的是扩展和包容,有着让你参与进来一起的共同体的感觉。中心和边缘的意味不浓烈,更多的是,你是有选择的,有被接纳包容的感觉。
另外一直讲的多角度,从问题中出来,以及不同的理解,也是在从乡绅的角度里,避免被吞噬的感觉。觉得做研究的悖论就是有自己但不够博大,而更多的理论及传承自己又会被束缚。学习理解臣服,而不被局限的去探寻自我,或许是学术里出口。
所有的反观和探寻自我,都是来自于对自我存在的一种深切认可。书里自我证明部分的论述,人的再生产方面的论述都无比精彩。去实践去理解去接触,而不是去悬浮。悬浮会导致焦虑,因为潜意识想扩大可控的范围。报偿没有在做事的时候达成和得到,而是在他后面很远,于是会产生更多的悬浮感,越来越焦虑。
祈求风调雨顺,但要明白这个生产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大猪头过年的区别。去真正接触和拥抱生命更多的层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