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先理后练”:连点成线,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将已学知识从散点状态通过梳理进行知识结构化;初步形成知识体系后,以教材内容《练习四》为载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经历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达到加强培养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核心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86026/687561d65f9b84a6.gif)
图1为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点的整体分布情况,其中蓝色部分为三上第五单元《周长》及其前后联系的学习内容。在“四基”、“四能”、“三个联系”和“增强情感”的课程总目标导向下,该领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主要包括量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意识。理清知识点在各学段的分布情况后,确定单元知识本质和课时安排,学生在经历一系列学习活动后,基于学业质量评估维度进行水平划分,及时掌握学生所处的水平层次,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干预和帮助。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86026/8a11131e8a2cfa95.gif)
图2为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周长处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学生从图形的直观感知过渡到度量认知的关键点,有着呈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素养导向下,整体规划“周长-面积-体积”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迁移。基于对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阶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的解读,从统整的视角对单元学习进行优化重整与协调规划。第1课时“什么是周长”是学生从度量角度认识图形几何属性的起始,是整个单元至关重要的“种子课”。在教材的基础上,为了突显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把与本单元有关的学习材料整合成第3课时“周长的运用”。并把教材“数学好玩”的内容《校园的测量》整合到本单元,通过主题学习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利用周长模型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24086026/a3694a029b8cef15.gif)
图3是“练习四”内容,一共9道题。其中,第1、2、4题侧重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其中第2题的操作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经历过,在复习课中可口述测量方法处理。第3、5、6题侧重对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巩固。第7、8、9题侧重综合运用有关周长的知识解决问题,其中第7题在第二课时已经经历了全面的分析和解决,这里不作为复习的练习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