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梵志是一位唐朝白话幽默诗人。是的,一点没错,唐朝、白话、幽默、诗人。据后人统计,唐代有名有姓的诗人至少有 2536位,不过,你要再找到一共类似王梵志这样土得掉渣,仿佛当今“大衣哥”的诗家,那绝望是白费功夫。
王梵志的字、号、生卒年、籍贯、家世、生平,均不详。如果没有其笔下的这些诗作传世,我们根本不知道历史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名字。
王梵志的诗既幽默又辛辣,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诗句写尽社会百态,很多诗句还富有禅意。同时又通俗易懂,看他的诗句,你甚至会认为这可能是谁昨天发的微博,又仿佛岳云鹏的相声。
其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王维、白居易、黄庭坚,一直到《红楼梦》中诗句,都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
现代名家胡适先生也特别喜欢王梵志的诗,他曾将自己钟爱的古诗收录成书,命名为《每天一首诗》。这本书篇首的一首诗,就是王梵志的诗作: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意思是:我把袜子穿反,别人都批评我,但我宁肯让你看不惯,我就觉得这么穿舒服。哈哈,一切得按俺的舒服与否来。
王梵志的诗作,最大特点就是以小比大,用平易而寻常的比喻,来讲出人生的大道理。再比如下边这首讲生死的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槛,鬼见拍手笑。
用“土馒头”来比喻生命的归宿,乍一看觉得又可气又好笑,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是贴切,极是形象。是呀,一天天,一年年,一辈子,早晚都会过完!甭管是你成是败,无论你是有是无,到最后我们终会和这个世界擦肩。
也难怪《红楼梦》都从这首诗中借用了比喻,把“馒头”和“铁槛”写进了回目里。
“馅草在城里”, 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显然是死人,却“在城里”,可见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一人吃一个”,这样的大白话,竟然也可入诗,怕是只有王梵志这样彻悟的人才敢为了。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你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且只能吃一个,想多贪也没有呢。死后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与城里的繁花似锦相比。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滋没味,却由不得你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认命!“终须土馒头”嘛。
王梵志描摹贪财小人的嘴脸,也是入木三分,比如下边这首: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迭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遶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蹔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放到今天看,依然不过时,忘了是哪位历史学家说过,“历史不会循环,但它会押韵”。看来我们这个时代和王梵志的时代,用的依然还是一个韵脚。注脚呢,也差不多吧。
读王梵志的诗,就仿佛听一个满脸皱纹的农村大爷乐呵呵地传授其人生经验: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人生的不如意,如何跟自己相处。话语土得掉渣,却充满了人生智慧,犀利无比。
可以说王梵志师傅是唐朝的草根诗人、乡土诗人、白话诗人、幽默诗人、哲理诗人。让我们把大唐白话诗鼻祖的桂冠赠给其人吧。现在宣读颁奖词: 您用人民群众最熟悉的语言,写出了最接地气的诗篇,刻画世态,直指人心,寓庄于谐,教化苍生。您的诗,土得掉渣,能得流油,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个关于灵魂的拷问。
很明显,王梵志及其诗作在唐朝诗人堆里是个奇特存在。

网友评论